金融學從入門到精通
作者:武永梅
為什麼GDP快速增長我們的錢還不夠花?
股票真的能讓人一夜暴富嗎?
我們要如何應付那些時常出現的保險業務員?
金融危機來了,我們該如何理性應對?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金融與我們息息相關。譬如,出國要進行外幣匯兌業務、利率與儲蓄密切相關、通貨膨脹隨時都可能影響吃穿用度……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點滴行為都會有意無意地運用金融學規律進行選擇和取捨,消費、投資、理財、融資、借貸……可以說,我們的生活早就被『金融化』了。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財富日漸金融化、虛擬化,如果你不懂金融,面對那些金融事件、金融現象、金融調控和金融活動的新聞報道時只會一頭霧水,不知其所以然。
金融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如果說經濟學讓人更快樂,那麼金融學無疑會讓人更加懂得生活的智慧。所以,我們需要知道一些常識性的金融知識,能夠解讀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金融現象,這些基礎的金融知識能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自己的金融事務。當然,我們不需要成為金融專家,也不需要研究深奧的金融理論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我們只需要在金融這個新天地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自己不能做什麼……
為了更加透徹地闡釋金融學的內涵,本書運用淺顯易懂的筆墨讓讀者在愉悅中迅速學會運用金融學的視角和思維觀察、剖析種種生活現象,從而睿智、理性地做出決策,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成本,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你能在百忙之中抽出片刻時間,每天讀點金融學常識,在放鬆中學習,在學習中放鬆,逐漸認識和理解金融學的基本知識,那麼,你對金融學的理解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你會明白如何在壓力與繁忙之中保持一份輕鬆、從容和淡定,如何更聰明、更精彩地生活。
金融學名詞
讀懂國民經濟活動的指標術語
GDP(國內生產總值)—體現國家經濟的標尺
GNP(國民生產總值)—真正屬自己的價值
GNI(國民總收入)—『3G』新寵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的預警器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
恩格爾係數—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標
基尼係數—反映貧富差距的曲線
想要讀懂國民經濟,就必須先瞭解一些最基本的金融名詞,例如:GDP、GNP、GNI,以及CPI、PPI。明白了這些概念,你才看得懂經濟指標,懂得如何投資理財,知道怎樣花錢才能提高幸福指數,從而讓你的生活變得從容。
GDP(國內生產總值)
體現國家經濟的標尺,如今,在大量經濟新聞中,我們經常聽到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百分之多少,當年的GDP又突破了多少兆元人民幣。那麼,什麼是GDP呢?
GDP是GrossDomestic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被公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物質財富的總額。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計量範圍涵蓋本國或本地『轄區內』國民經濟的主體,包括所有企業或個人。也就是說,只要你在本轄區內投資設廠,所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就算是本地區的GDP,而不管投資者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也不管投資者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
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由四個不同部分組成,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GDP=CA+I+CB+X(CA為消費,I為私人投資,CB為政府支出,X為淨出口額)。
GDP統計必須是以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導致重複計算。
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保羅·薩繆爾森將GDP比作描述天氣的衛星雲圖,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像,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於嚴重衰退還是處於通貨膨脹威脅之中。如果沒有GDP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制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這一點確實不假,如果沒有GDP這個指標,我們就無法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進行比較。
近年來,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加,中國GDP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經濟,關注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引擎。但是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覺得我們比日本人更富,因為這其中還涉及人均GDP、綠色GDP等概念。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所屬範圍內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的比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綠色經濟GDP,即『綠色GDP』,即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也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此,我們不難發現,GDP總量決定了一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大小。人均GDP反映了一國國民的富裕程度,綠色GDP則表明了一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1.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淨額和營業盈餘四部分相加得到。例如:當我們投資企業的時候,購買了100萬元固定資產,年折舊率是10%,每年就有10萬元的折舊費,即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即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生產稅淨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應向政府交納的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後的差額;營業盈餘,也就是企業家盈利的部分。
3.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淨出口三個部分。從支出的角度來看,總消費、總投資、淨出口這三部分構成了GDP,由此我們就得到一個清晰的計算公式:GDP=總消費+總投資+淨出口
公式中這個『淨』字,表示出口減去進口。宏觀經濟常常出現一個『淨』字,例如:一國出口1200億美元,進口1000億美元,那麼,出口多出的這200億美元就記入該國的GDP。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些國家一直刺激出口,因為出口會增加國家的GDP。
雖然GDP說起來宏大而抽象,但它卻有非常現實的應用價值。例如: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爭議時間最長的內容之一,就是中國究竟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還是以中等發達國家身份加入。依據什麼來判斷呢?依據中國的人均GDP,2001年時中國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屬發展中國家定義範圍之內。如果中國不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沒有相應的優惠條件,也沒有5年時間的過渡期,並且還要承擔與國家實力不相符的國際義務。而爭取到5年的過渡期,對處於轉型中的中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2015年中國GDP為67.67兆元,人均GDP只有5.2萬元人民幣,人均收入並不高。其實,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提高的。因此,轉變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把GDP的增長與老百姓的真實幸福感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增強經濟競爭力,使國家富強起來。
對於企業或個人來說,GDP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不僅描繪了整個經濟的狀態,還告訴投資者整個經濟未來的走勢。總之,健康的GDP增長通常有助於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盈利,因此保持GDP穩健增長是國家規劃中的重要任務。
GNP(國民生產總值)真正屬自己的價值
GNP是GrossNational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範圍內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價值的總和。
例如:一個在日本工作的美國公民所創造的財富計入美國的GNP,但不計入美國的GDP,而是計入日本的GDP。在1991年之前,美國均採用GNP作為經濟總產出的基本測量指標,後來因為大多數國家都採用GDP,加之國外淨收入數據不足,GDP相對於GNP來說是衡量國內就業潛力的更好指標,易於測量,所以美國才改用GDP。
這裡的國民是指包括本國或本地區的公民以及常住外國或其他地區,但未加入外國籍的居民,其所獲得的收入叫作『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應該計入本國國民生產總值,而外國公司在該國子公司的利潤收入則不應該被計入。諸如目前很多中國人去美國定居、生活或投資創業,只要他們還是中國國籍,他們的收入就要算入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內。同理,很多外國公司在中國開設的分公司,其所創造的利潤則不能計入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GDP和GNP這兩個概念,我們不妨舉個例子進行說明:
某公司一年在本國的產值是1000億美元,國外所有的分公司的淨利潤為2000億美元,國內的外籍員工的工資是1億美元。那麼,這個公司為國家創造的GDP就是1000億美元。而GNP包括國土內和國土外的所有收入,這個公司為國家GNP做的貢獻=1000億美元(在國內的收入)-1億美元(外國員工拿走的)+2000億美元(來自國外的淨利潤)=2999億美元。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是同一個公司,但是它對國家GNP和GDP的貢獻卻相差很大。由此可見,GDP和GNP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指標,雖然它們都是核算社會生產成果和反映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但因為計算口徑不相同,二者反映的國家經濟的方面也不同。
我們可以把GNP用數學公式來表述:GNP=GDP+國外淨要素收入
國外淨要素收入=從國外得到的要素收入-支付給國外的要素收入
掌握了上面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輕鬆算出一個國家在某一段時間內GNP的總值了。那麼,瞭解一個國家的GNP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1.GNP能比較真實地反映一國國民的生活水平,GNP是本國國民生產的總產值,當然比GDP反映的要真實一些。外資在該國的產值再大,也不是該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越高,個人平均所得也越高。
2.以GNP制定經濟政策更加科學,以GDP或者GNP作為經濟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標,在一定的GDP水平下,會導致本國人民的富裕程度不同。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經濟政策上更為推崇GDP,那麼它在經濟政策的取向上必然就是單純地追求GDP總量的增長,這樣不論是本國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能把GDP做大就行,而在GDP增長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注重GDP的國家或地區更傾心於招商引資,會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果更為推崇GNP,那就不僅僅是要求經濟的增長,還要求必須是本國、本地區的企業促進經濟的增長。在GNP增長的過程中,政府不僅增加了稅收收入,企業和民眾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盈利。注重GNP的國家地區則更重視本國企業的發展,會支持包括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內的本國企業在創造經濟價值中的活動。
這一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新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的比較。
2004年,隨著蘇州經濟一路高歌,GDP總量首超深圳,『新蘇南模式』達到了中國經濟發展樣板的制高點。但這些掩蓋不了『新蘇南模式』的缺陷,被喻為『只長骨頭不長肉』,GDP上去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上去了,老百姓的口袋仍是鼓不起來,利潤的大部分都被外資企業拿走,本地人拿的只是一點打工錢。
2004年蘇州的GDP是溫州GDP的兩倍,但蘇州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僅有溫州的一半。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各國主要側重採用GNP和人均GNP衡量經濟增長和經濟實力。但進入90年代後,96%的國家紛紛放棄GNP和人均GNP,而開始重點採用GDP和人均GDP來衡量經濟增長快慢以及經濟實力的強弱。
例如:美國波音公司對GDP的貢獻足夠大,然而它對GNP的貢獻更是大得驚人,因為它的2萬多種零部件在美國以外的40多個國家生產,而波音公司的總部只是一個裝配企業。同樣,美國沃爾瑪的GDP也很起眼,它的GNP更是力壓群雄,分佈在世界各地的3000多家沃爾瑪連鎖店,創造了世界500強營業額排名第一的佳績。
因此,在那些跨國公司數量較多的發達國家,在GDP增長的同時,它們的GNP發展速度也十分迅速,由此產品的質量更好、企業的效益更高,整個社會經濟由投資驅動型開始向技術創新驅動型轉變,可謂是創造了實實在在的繁榮。
在中國,也有一些先知先覺者開始把企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追求GNP。海爾集團就是一個例子,它把分廠辦到了『海爾』的故鄉德國,把產銷的觸角伸向美國,甚至還建起了令中國人自豪的海爾路。
3.GNP更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
在一定程度上,國際競爭就是GNP競爭,GNP更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綜合經濟實力。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發展要靠本國企業的支撐,所以,要著重培養自己的民族品牌,打造強大的本土企業。許多發達國家的GNP都大於GDP,因為發達國家的企業到海外投資多,他們在國內和國外共同創造的總經濟價值遠遠高於國內生產總值,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情形則截然相反,因為缺少大型的跨國企業,無法創造海外利益,這些國家的GNP常常小於GDP的增長。如果我們想在經濟增長中不僅是簡單地做大,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盈利,就必須適時地給予GNP以高度重視。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通用公佈系統(GDDS)的要求,中國從2003年開始採用1993SNA的標準稱謂,統計術語GNP改用GNI,兩個數據的統計口徑基本一致。
GNI(國民總收入)『3G』新寵
GNI是GrossNationalIncome(國民總收入)的簡稱,是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是1年)獲得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補貼、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和財產收入等原始收入總額。人均國民總收入是指國民總收入除以年均人口,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相等,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大致相當。
GNI可以理解為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
如果GNI增長率超過GNP增長率,就意味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過了經濟的名義增長。GNI是個收入概念,GNP是個生產概念。
世界銀行根據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但這些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的。
按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為:人均GNI低於1025美元的是低收入經濟體,1026~4035美元的是中低收入經濟體,4036~12475美元的是中高收入經濟體,高於12476美元的是高收入經濟體,人均GNI小於1185美元的經濟體可以享受IDA貸款。
2013—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7.3%,遠高於世界同期2.4%(世界銀行數據)的平均水平,明顯高於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和巴西、俄羅斯、南非等金磚國家。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2013—201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約為26%。
自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國民總收入大幅增加,並不斷邁上新台階。據世界銀行按圖表集法統計,2012年人均GNI為5870美元,2013年達到6710美元,2014年達到7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約7880美元。
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收入分組標準,2010年中國實現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人均GNI相當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從2012年的84.5%提高到2014年的93.7%。
中國人均GNI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縮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12年的56.5%提升到2014年的68.6%,縮小了12.1個百分點。
在世界銀行公佈的214個國家(地區)人均GNI排名中,中國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00位,前進了12位。2012—2014年,中國人均GNI年均增速達到7.3%,遠高於世界的平均增長水平及高收入國家的增長水平。
按照2011年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在許多經濟總量指標上已在全球數一數二。例如:外匯儲備全球第一,GDP全球第二,出口全球第一,汽車全球銷售第一,石油消費全球第二……但大家也知道,中國人多地廣,經濟發展不能光看總量,關鍵要看人均擁有量。據有關部門報告稱即使以人均國民總收入來計算,中國也已經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行業。
不過,國家經濟實力不等同於國民消費實力,國家經濟實力越發雄厚並不等於國民的腰包也同步鼓了起來。
另外,很多國家成為中上等收入國家後,都會面臨經濟增長放緩、人均收入難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對此,關鍵在於必須產業升級,提升競爭力,才能持續提高整體國民的收入水平。
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通貨膨脹的預警器
CPI是ConsumerPriceIndex(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簡稱,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CPI=×100%
中國的CPI指數是按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這八大類來計算的。這八大類的總和加起來是100。
其中,食品所占比重最大,包括糧食、肉食及其製品、蛋、水產品、鮮菜、鮮果。
國家統計局在每一類消費品中選出一個代表品,例如:大多數人是吃米還是吃麵,是穿皮鞋還是穿布鞋等。把這些代表品的物價按每一月、每一季、每一年折算成物價指數,定期向社會公佈,就是我們說的官方的CPI指數。
中國現行CPI的前身是原來的『職工生活費用指數』。1990年國家統計局進行了消費品及服務項目價格調查,開始編製全國生活費用價格總指數和零售價格總指數;1994年,國家統計局取消職工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的編寫,開始統一編製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和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
從2000年開始,價格指數的公佈改為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主。
2015年9月1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的8月份CPI同比上漲2.0%,創出2014年8月以來新高。一般一個國家的CPI連續下跌,可以看成是經濟持續放緩的一個標誌。
2016年3月份,全國CPI總水平同比上漲2.3%。其中,城市上漲2.3%,農村上漲2.2%;食品價格上漲7.6%,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2.5%,服務價格上漲1.9%。1~3月平均全國CPI總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2.1%。3月份,全國CPI總水平環比下降0.4%。其中,城市下降0.4%,農村下降0.4%;食品價格下降1.8%,非食品價格下降0.1%;消費品價格下降0.6%,服務價格下降0.2%。
對老百姓而言,一方面CPI轉正顯示經濟增長強勁,意味著就業機會就多,可以有效減少人們就業難和失業的問題;但另一方面,CPI高起也會增加生活上的壓力,在收入得不到相應的增長、收入水平趕不上物價增速的情況下,實際生活水平就會下降。
此外,CPI上升被普遍認為是通貨膨脹的一個標誌。當CPI數值為正值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存在通貨膨脹;當CPI為負值的時候,則意味著整體物價回落。CPI上升,說明生活成本提高,消費者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例如:某一年CPI上升了2.5%,則表示你的生活成本比上一年平均上升2.5%,也就意味著一年前面值100元的紙幣,現在只能買到價值97.5元的貨品及服務。一般來說,當CPI>3%的增幅時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緊跟在通貨膨脹預期後面的就是預期將會利率上升。反之,CPI持續走低往往被認為是『通貨緊縮』的標誌,此時多為預期利率下降。
因此在進行投資理財時我們就必須先參考CPI。
美國經濟學家戈登(RobertJ.Gordon)在1975年還提出了『核心CPI』,『核心CPI』是指將受氣候和季節因素影響較大的產品價格剔除之後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其背景是美國在1974—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後出現了較大幅度的通貨膨脹,而當時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
當時有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的食品價格和能源價格上漲,主要是受供給因素的影響較大,受需求拉動的影響較小,因此提出了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來衡量價格水平變化的方法。
從1978年起,美國勞工統計局開始公佈從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價格指數(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之後的上漲率。但是,在美國經濟學界,關於是否應該從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來判斷價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爭論。
其實,中國對『核心CPI』也尚未明確界定。CPI雖然是一個落後指標,但它往往是市場經濟活動與政府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CPI穩定、就業充分及GDP增長往往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目標。不過,從中國的現實情況來看,CPI的穩定及其重要性並不像發達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有一定的權威性,市場的經濟活動會根據CPI的變化來調整』。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與CPI很相近的價格指數叫生活費用指數(CLI),它主要反映不同時期生活費用的變動情況。
CPI和CLI的主要區別在於:
(1)CPI不包括納稅項目,CLI則包括所有應納稅項目在內。
(2)CLI只包括生活必需品,並且要預先確定其代表商品和各自的權數。
目前中國編製的CLI是從CPI中抽出85個基本類、200多個規格的消費品,對其價格變動進行匯總統計的。這些消費品全部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包括蔬菜、肉禽蛋、油米麵,水電氣以及教育、醫療服務等,但不包括汽車、建築材料、房屋等一般性消費品,也不包括大宗消費品、奢侈品。
總體來看,CPI和CLI的計算結果在經濟穩定時差別不大,在經濟動盪時相差較大。由於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波動比較頻繁,所以,一般來說,同一時間點上的CLI的波動幅度會大於CPI。
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
PPI是ProducerPriceIndex(生產價格指數)的簡稱,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PPI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需採購品的物價狀況。
一般來說,商品的生產分為三個階段:原始階段,這時候的標誌是商品還沒有進行任何加工;中間階段,這時候的標誌是商品還需要做進一步加工;完成階段,這時候的標誌是商品不需要再做任何加工。因而PPI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是CPI之先聲。
『核心PPI』(CorePPI),指將食物及能源去除後的指數。
由於食品價格因季節變化而變化,而能源價格也經常出現意外波動,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體商品的價格變化情況,一般將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變化剔除,從而形成核心PPI,以便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
跟CPI一樣,PPI也是預測通貨膨脹的重要指標之一,只不過PPI更傾向於反映在生產者這個環節上,其反映主要集中在通貨膨脹轉移至消費者這一環節之前,在一定意義上其預測通貨膨脹比CPI更具前瞻性。而CPI則更多地表現為商品的最終價格。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後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後波及流通領域的消費品。
由於PPI主要反映的是生產環節的價格水平,而CPI主要反映的是銷售環節的價格水平,所以這兩者之間的變化情形可能會不一致,並且對CPI的傳導作用也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
從中國國情來看,在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上面,CPI受PPI左右的情況比較多。在工業品向生活用品的傳導上面,CPI很多時候的表現不一定和PPI一致。PPI上漲了,很多時候CPI受到的影響不一定明顯,甚至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反之亦然。當然,如果CPI與PPI發生長時間背離的情況,也是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的。
從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因為PPI是測算價格變化的指標,該價格是製造商和批發商在生產的不同階段為商品支付的價格。這裡任何一點的通貨膨脹都可能最終被傳遞到零售業。畢竟,如果銷售商不得不為商品支付更多資金,那麼他們更樂於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在宏觀經濟方面,如果PPI增速放緩,將會有效緩解CPI增速過快所產生的壓力,從而有效降低通貨膨脹的預期,但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發展放緩的可能性。當然PPI持續過高,說明經濟可能出現了過熱現象。
從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2001—2004年PPI特別活躍,消費需求增長相對穩定,終端消費品價格的變動主要源於上游產品價格的波動。2004年之後,由於居民對終端消費品的需求出現了顯著變化,使得下游商品價格帶動上游產品價格發生明顯變化,尤其是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居民對房屋、汽車消費品需求的爆發性增長,同時某些食品(大蒜、生薑)供給出現嚴重不足,使得原有的供求平衡被打破,進而市場上出現了『蒜你狠』『薑你軍』的奇特場景,最終使CPI快速上漲並拉動PPI迅速攀升。
2008年下半年,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和加深,各種商品價格回落,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使得CPI回落,最終PPI也在隨後幾個月回落下來。
通常,當CPI和PPI長期保持上升狀態,一般意味著經濟建設增速加快,通貨膨脹開始上升。如果兩者上升速度過快,則勢必會導致過度的通貨膨脹,進而破壞經濟建設。反之,如果兩者同時下跌,則意味著經濟建設增速減慢。
恩格爾係數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指標
消費支出是指一個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居住、雜項商品和服務八大類。消費支出反映了居民的消費水平,是很重要的宏觀經濟學變量,被作為宏觀調控的依據之一。
『恩格爾係數』(Engel'sCoefficient),講的就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恩格爾對比利時不同收入的家庭的消費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動提出了帶有規律性的原理: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個家庭收入越高,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
可見,吃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較低時,其在消費支出中必然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滿足的情況下,消費的重心才會開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轉移。
『恩格爾係數』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比例數,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個指標。其計算公式如下:『恩格爾係數』=食物支出金額/總支出金額×100%
除食物支出外,衣著、房屋、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在不斷增長的家庭收入或總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時期後,呈遞減趨勢。
『恩格爾係數』是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
一般來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恩格爾係數』越高,一個國家或家庭生活越貧困;反之,『恩格爾係數』越小,生活越富裕。
聯合國根據『恩格爾係數』的大小,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設定了一個劃分標準: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按此標準,20世紀90年代,『恩格爾係數』在20%以下的只有美國,達到16%;歐洲、日本、加拿大在20%~30%之間,是富裕狀態;東歐國家在30%~40%之間,相對富裕;剩下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處於小康狀態。
1978年中國農村家庭的『恩格爾係數』約為68%,城鎮家庭約為59%,平均計算超過60%。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農村家庭、城鎮家庭的『恩格爾係數』都不斷下降。到2010年,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已分別下降到35.7%和41.1%。2015年時,『恩格爾係數』已經降為30.6%。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食物支出相對以前確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食物支出占整個家庭支出的比例已經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而房屋、教育、汽車、娛樂等方面的支出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在計算『恩格爾係數』的時候,個人消費總支出需要除去購房支出或者是金融產品支出。就目前中國的情況來說,購房支出屬資產轉移或者是資產投資行為。其他個人投資性支出也不能納入個人消費總額。
此外,『恩格爾係數』是一種長期趨勢,短時間波動是正常的;地區間消費習慣不同,『恩格爾係數』也略有不同;尤其是在進行國際比較時,由於各國的物價體系、福利補貼等方面差異較大,『恩格爾係數』反映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誤差也是不可避免的。
『基尼係數』反映貧富差距的曲線
『基尼係數』是1943年美國經濟學家阿爾伯特·赫希曼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
『基尼係數』的經濟含義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於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所占的比例。『基尼係數』最大為『1』,最小等於『0』。『1』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個單位的人全部佔有了;『0』則表示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絕對平均,即人與人之間收入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差異。但這兩種情況只是在理論上的絕對化形式,在實際生活中一般不會出現。因此,『基尼係數』的實際數值只能介於0~1之間,『基尼係數』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基尼係數』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收入比較平均;0.3~0.4表示收入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同時也作為監控貧富差距的警戒線。一般發達國家的基尼指數在0.24~0.36之間,美國偏高,為0.45。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基尼係數』:2012年為0.474,2013年為0.473,2014年為0.469,2015年為0.462,2016年為0.465。
當然,各國、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居民的承受能力及社會價值觀念都不盡相同,所以『基尼係數』只能用作宏觀調控的參照系,不能盲目照搬。
金融學原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奧秘
槓桿原理—一夜暴富,小資金博得大收益
複利原理—世界第八大奇蹟
『二八定律』—獨闢蹊徑,賺少數人的錢
『窪地效應』—安全區域更容易吸引資金流入
『博傻理論』—追隨主流是明智還是愚蠢
『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談到金融,它總是給人一種高大上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其實,金融學是非常貼近生活的。金融學原理都是經過社會實踐不斷總結出來的規律,它可以讓我們更加透徹地理解高深的金融學知識!
槓桿原理:一夜暴富,小資金博得大收益
槓桿原理,亦稱『槓桿平衡條件』。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槓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槓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借助槓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的戰鬥中,阿基米德製造的投石器就是槓桿原理的直接應用。
在投資中,槓桿原理也得到充分應用。例如:你計劃投資1000元做服裝生意,進貨買入1000元的衣服可以賣出1600元,自己賺了600元,這就是自己的錢賺的錢,就是那1000元本錢帶來的利潤。這個過程是沒有槓桿作用的。
例如:你對服裝生意很有信心,於是決定從銀行貸款10萬元,使用3個月,假定利息剛好是1000元。在此操作過程中,就等於你用1000元的本錢買了銀行10萬元三個月的使用權,用這些資金購買價值10萬元的服裝,售出後得16萬元,得到利潤6萬元。這就是一個應用槓桿原理的簡單例子,即用1000元撬動了10萬元的資金,用10萬元的資金賺取了6萬元的利潤。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其用了100倍的槓桿。這在金融投資中非常常見,如做外匯保證金交易,其槓桿多為10倍、50倍、100倍、200倍、400倍等幾個級別。如果用400倍的槓桿,就意味著你把手上的1萬當作400萬用。
另外,時下熱門的房地產市場,除了全款購房外,貸款購房都屬使用了槓桿原理。
例如:你購買一套價值100萬元的房子,首付20%,即你用20萬的資金撬動了價值100萬元的房產,這裡就是5倍的槓桿。如果未來房價增值10%,你的投資回報就是50%。
金融槓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投資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同樣以購買100萬的房子為例,如果房價跌了10%,那麼5倍的槓桿損失就是50%,10倍的槓桿損失,就是你的本錢盡失,全軍覆沒。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投資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
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槓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則可能會增大,這時資金鏈一旦斷裂,一切就完了。
例如:買外匯或者期貨,你交了5000元的保證金,槓桿是2倍,你就可以用10000元進行投資,同時也放大了風險和收益。如果賠錢了,直接從你的保證金裡扣,當你的保證金到了一個最低的比例之後,例如:70%,就是說你賠了1500元,還有3500元之後你就不可以再進行交易了。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這種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許多人恨不得把槓桿用到100倍以上,這樣才能回報快,一本萬利;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槓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過度使用槓桿原理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他們輕鬆獲得高額收益,而一旦資產價格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甚至超過資本,從而造成惡性循環,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槓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槓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槓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當然,也並非槓桿比例越大風險就越大,這也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外匯、期貨或者是其他涉及保證金交易的都會接觸到槓桿,槓桿就意味著放大倍數,以小博大,少量的錢能控制大額的資本。
2007年美國發生了『次級房屋貸款危機』波及了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並引發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美林證券、花旗銀行、瑞士銀行等大型銀行和投資銀行一貫享受著最高的信用評價,其實地產抵押貸款只是他們利潤來源的一小部分,但是在20倍槓桿的放大作用下,各大金融集團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率竟然高達18%~66%,平均損失約為30%,就是金融槓桿最顯著的範例。
如果這樣說還不夠直觀,我們可以舉例:A銀行自有資產為30億元,使用30倍槓桿就是900億元。此時,如果A以自身資產30億元為抵押去借貸900億元用於投資,如果投資贏利5%,那麼A就可以獲得45億元的利潤。但如果投資失敗,虧損5%,那麼銀行就算賠光了自己的自有資產,還欠下15億元的外債。這就是槓桿的威力。
對個人而言,在使用槓桿之前要把握住一個更重要的核心,那就是成功與失敗的概率是多大。要是賺錢的概率比較大,就可以用很大的槓桿,因為這樣賺錢快。如果失敗的概率比較大,那根本就不能做,做了就是失敗,而且會賠得很慘。
總之,控制槓桿是分散業務風險的前提,在金融創新中要秉持『可以承受高風險,絕不承受高槓桿』的原則,當風險不可測時,控制槓桿比控制風險更重要。
複利原理-世界第八大奇蹟
有人曾經問愛因斯坦:『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是什麼?』
愛因斯坦回答道:『複利!』。
愛因斯坦的答案不是原子彈的威力,反而是複利,甚至還稱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聽起來,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複利,是指在每經過一個計息期後,都要將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計算下期的利息。上一個計息期的利息都將成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稱的『利滾利』。如果年限越長,收益率越高,那麼複利的效果就越明顯。
複利,不是投資產品,而是一種計息方式。複利的計算公式是:
S=P(1+i)n
其中,P指本金,i指利率,n指期限時間。
例如:1萬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計算,第一年末你將得到1.1萬元,把這1.1萬元繼續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末是1.1×1.1=1.21,如此第三年末是1.21×1.1=1.331……到第八年就是2.14萬元。
在古印度,有一個名叫錫拉的人發明了國際象棋,並將他的得意之作敬獻給了國王錫塔。不久,國王便被這種遊戲的巧妙玩法和無窮變化所傾倒。高興之餘,他叫人把錫拉找來,對他說:『你的發明太神奇了,會給許多人帶來樂趣。你知道,我的王國是富有四海的,我想給你一筆巨大的獎賞。說說你想要什麼吧。』錫拉恭謹地回答道:『尊敬的國王陛下,你知道我是一個窮人,最大的願望是填飽肚子,所以希望你獎給我一些小麥,使我不至於忍饑挨餓。你看到我設計的這個棋盤嗎?它一共有64個方格。請你在第1個方格中放上1粒小麥,第2個方格放上2粒,第3個方格放上4粒,第4個方格放上8粒,以此類推,以後每一個方格放置的小麥都是前一方格小麥數量的2倍,直到將棋盤上所有方格都放完應該放的小麥粒為止。』
國王在不察之下,認為這個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很痛快地答應了錫拉的要求。後來請數學家一算,國王傻眼了,即使拿出國庫裡的所有糧食也不夠錫拉要求的百分之一。因為即使一粒麥子只有一克重,也需要數十兆噸的麥子。
儘管從表面上看,錫拉的起點十分低,從一粒麥子開始,但是經過很多次的乘積,就迅速變成龐大的數字。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由此可見,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應將實現資產的翻倍增值。一個不大的基數,以一個即使很微小的量增長,假以時日,也將膨脹為一個龐大的天文數字。
例如:有人在1914年以2700美元買了100股IBM公司的股票,並一直持有到1977年,由100股增加為72798股,市值增到2000萬美元以上,63年間投資增值了7407倍。按複利計算,IBM公司63年間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5.2%,這個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增長率,由於保持了63年之久,最終為超長線投資者帶來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財富。但是,在很多投資者眼裡,15.2%的年收益率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大家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平均年增長率也只不過是20%多一點,但是由於他連續保持了40多年,因而當之無愧地戴上了世界股神的桂冠。
時間和回報率被稱為複利原理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時間的長短將對最終的價值數量產生巨大的影響,開始投資的時間越早,複利的作用就越明顯。隨著通貨膨脹逐漸加劇,無疑也會對你的收入造成直接的影響,而且在生活實踐中儲蓄的收益完全抵抗不了通貨膨脹的速度。而長期投資就可以利用複利對抗通貨膨脹的影響。
複利看起來很簡單,但很多投資者沒有瞭解其價值,或者即使瞭解但沒有耐心和毅力長期堅持下去,這是大多數投資者難以獲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複利原理計算的價值成長投資的回報非常可觀,如果我們堅持按照成長投資模式去挑選、投資股票,那麼,這種豐厚的投資回報並非遙不可及,我們的投資收益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現在小投資,將來大收益,這就是複利的神奇魔力。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只要懂得運用複利,小錢袋照樣能變成大金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銀行存款、銀行理財產品、基金紅利再投、P2P網貸、儲蓄國債、貨幣基金等都是常見的複利計息的投資產品,我們可以認真選擇,以實現自己收益的最大化。
『二八定律』-獨闢蹊徑,賺少數人的錢
『二八定律』,也叫巴萊特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提出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為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習慣上,『二八定律』討論的是頂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
猶太人也認為,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按78:22這樣的比率存在的。例如:空氣中,氮氣占78%,氧氣及其他氣體占22%;人體中的水分占78%,其他為22%;等等。
今天,人們驚奇地發現,『『二八定律』』幾乎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總是那些20%的客戶給你帶來了80%的業績,可能創造了80%的利潤;世界上80%的財富是被20%的人掌握著,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財富;公司的事情有20%的事情是關鍵問題、重點問題,這20%的事情可能決定了80%的結果。
日本的一位鑽石商人就運用『『二八定律』』在商場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分析認為,鑽石主要是高收入階層的專用消費品,普通大眾很難消費得起。而一般的商業理念是:消費者少,利潤肯定不高。但讓大多數人忽略掉的一個問題是,一般大眾和高收入人數的比例約為8:2,可他們擁有的財富比例卻是2:8。這個日本商人正是看中了這點,他決定拓展自己的鑽石生意。
他來到東京的S百貨公司,要求能租下一個攤位銷售他的鑽石,但經理認為在普通的百貨公司銷售昂貴的鑽石根本就不靠譜,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商人沒有退縮,他跟經理談到了『『二八定律』』,談到了自己計劃的可行性。最終,經理被打動了,但他仍然只是准許商人在郊區的M店試運營一段時間。M店遠離鬧市,顧客極少,這位商人對此並不過分擔憂。他堅信,鑽石畢竟是高級的奢侈品,是少數有錢人的消費品,生意的著眼點首先得抓住那些握有大多數財富的少數人才行。
事實證明了商人眼光的獨到之處,開張沒多久他就在M店取得日銷售6000萬日元的銷售額,這大大突破了一般人認為的500萬日元的銷量。當時正值聖誕,商人為了吸引顧客,和紐約的珠寶行聯絡,買入各式大小鑽石,深受顧客的歡迎。接著,商人又開設了十幾家連鎖店經營鑽石生意,生意異常火爆。
商人的鑽石生意成功了,奧秘究竟在哪裡呢?就在於『『二八定律』』。
因此,當你決定投資理財的時候,眼光一定要獨到一點。
有一位曾經榮獲諾貝爾獎的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的理論:『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這句話,已經成為每個人的理財『聖經』。
但『二八定律』卻要求儘量把80%的『雞蛋』放在20%牢靠的『籃子』裡,然後仔細地盯緊它,這樣才可能使有限的資金產生最大化的收益。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在當前經濟條件下,許多理財產品都是同質的,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選擇了同質化的理財產品,那麼你所面臨的系統風險就是一樣的,這樣不僅達不到分散資金的目的,反而可能會加大風險。
譬如,你投資了某債券,又去買了某債券基金,此時一旦債券市場發生系統風險,你的這兩個投資都一樣會發生損失。
當然,投資理財必定會面臨一定的風險,投資者要想獲得比市場高20%的收益,就將付出比一般銀行儲蓄多80%的風險。
例如:銀行一年期利率高於活期利率,就是對於流動性風險的補償。瞭解了這個原理,你在選擇日常理財產品時,就應對高收益品種保持一份謹慎,特別是那些不符合目前規定的理財品種,其高收益的背後,是對信用風險的補償。收益越高,代表了其發生信用危機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信用風險實際上就是轉嫁了處罰它的違規成本。
此外,對於某些金融機構推出的保本理財產品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目前這類保本理財產品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基本上都需要封閉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就要面臨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流動風險等。對此,投資者要有明確的認知。
『窪地效應』-安全區域更容易吸引資金流入
窪地,顧名思義即中間低四周高的自然地形,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資金也會向交易成本低的地方集中,這在經濟學中被稱作『窪地效應』。
從經濟學理論角度講,『窪地效應』就是利用比較優勢,創造理想的經濟和社會人文環境,使之對各類生產要素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吸引外來資源向本地區彙聚、流動,彌補本地資源結構上的缺陷,促進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
簡單地說,指一個區域與其他區域相比,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從而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資本的趨利性,決定了資金一定會流向更具競爭優勢的領域和更具賺錢效應的『窪地』。
例如:深圳,它擁有國家所給予的巨大的政策優勢、沿海並與香港毗鄰的地緣優勢,因而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以至在短短的二十年裡就從一個偏僻落後的小漁村發展成了一個繁華興盛的國際大都市。在這個過程中,深圳之所以能吸引各地的資金、技術,就是因為有政策優勢和地緣優勢。
『窪地效應』無疑對深圳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加速作用。如果沒有這種效應,深圳就會和沿海許多小村鎮一樣,發展程度也會相差不大,而不會成為今天的國際性大都市。
與此類似,各地星羅棋佈的經濟開發區也正是利用了『窪地效應』獲得了遠高於開發區之外的發展速度。
在當下中國,房地產作為主要的投資手段,不僅是保值增值的載體,還是規避通貨膨脹的主要手段。
對房地產來說,『價格窪地』是促進房地產銷售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說,只要窪地存在,房地產就有上漲的空間。當然在房地產實際開發中,所謂的『窪地』也可能是市政中心、城市廣場或歷史建築區等對區域價值有提升作用的區域。
從純經濟學上來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也是由以前的資金、勞動力、技術和資源相結合而產生的,作為生產要素之一,它分得利潤也是天經地義的。
尤其是在技術、專利也能參股的今天,按勞分配和按資分配相結合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資本的擁有者正是看到了當地的比較優勢,並從比較優勢中看到了獲取高額利潤的可能,才會把資本投向這個地方而不是另外的地方。能獲取相對於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利潤,這就是『窪地效應』形成的動力之源。
因此,對於投資者來說,如何能在市場上找到真正的『窪地』,獲得投資的巨大收益呢?
(1)某些從事實體產業的公司,其經營方向和經營業績在一段時間內長期穩定,在危機中不但沒遭受重創,還能迅速翻身挺過來的公司股票,則屬『窪地』的投資目標。
(2)雖然不是時下熱門的炒作概念,但關乎國計民生的股票。例如:糧食和農業概念股,是可以而且必須持續發展的永恆產業,如果其業績和發展預期良好,而且沒有被爆炒過,則屬價值窪地,非常具有投資價值。
(3)關注那些屬國家規劃扶持發展,真正生產與科研結合,有能力、有規模和實力的企業,因符合全球人類革新方向,在不遠的將來會影響到後續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投資這類企業必然會有良好的投資回報,當然可能得有一定耐心。
『博傻理論』-追隨主流是明智還是愚蠢
1720年,在瘋狂的英國股票投機狂潮中,有這樣一隻股票被人們熱烈追捧,雖然人們並不知道這只股票的具體來頭,甚至都不知道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但人們還是爭先恐後地認購,因為他們堅信只要股票到手,接盤俠們自然會冒出來,這樣他們就可以賺大錢。在這些人中,科學家牛頓竟然也參與了進來,最終徹底虧光,以至於慨歎:『我能夠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但我實難計算出人們的貪心。』
『博傻理論』,是指在資本市場中,例如:股票、『期貨市場』中,人們都有一個買漲的心理,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因為他們預期會有『接盤俠』願意花更高的價格做他們的『下家』。不過,如果沒有一個願意出更高價格的笨蛋,那麼這些人或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博傻理論』告訴人們的最重要的一個道理是:在這個世界上,傻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做最後一個傻子(抓最後一隻老鼠)。
電影《瘋狂的石頭》裡有這麼一幕:地鐵上,一個民工打扮的人打開一罐可樂,發現拉環上寫著『獎勵500萬』字樣,坐在民工身邊的人也看到了。於是那人告訴民工,去北京即可兌現大獎。但去北京路途遙遠,民工財力上有困難,於是那人便建議民工將這個獎賣給自己。民工一副猶豫的樣子,最後點頭說好,而那個要買獎的人卻說自己身上沒帶那麼多錢,問車上的人誰有錢可以合買,然後兌獎後的錢可以平分。但車上的人都一副避而遠之的樣子。顯然人們發現了這兩個人是一夥的,是用得獎的幌子騙錢的騙子。
《賣拐》和《賣車》是春節晚會上趙本山演過的兩個經典小品。在小品中,趙本山對範偉飾演的廚師進行『忽悠戰術』,到最後終於將拐與車都賣給了他。
實際上,無論是《瘋狂的石頭》裡在地鐵行騙的片段,還是趙本山的《賣拐》《賣車》,其本質上都是一種叫作『博傻』的遊戲,只不過是《瘋狂的石頭》中的博傻沒有成功,而《賣車》《賣拐》中的趙本山卻收穫頗豐而已。
在現今社會,博傻遊戲很流行。博傻遊戲的構成有時候很簡單,甚至可以說騙局是粗糙的,而這種騙局真就如它的字面意思一樣,與傻瓜鬥智,也就是等待一個傻瓜上當受騙。
現在的人們已經慢慢瞭解了博傻遊戲的方式,也懂得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是在很多時候,博傻遊戲依舊可以讓人防不勝防。特別是在這種簡單粗略的騙局剛剛出現的時候,確實有很多人上當受騙。
在藝術品市場,很多人對藝術品都是一知半解,但他們根本就不去詳細瞭解某件藝術品本身的真實價值,而是僅憑直觀感覺就願意花高價購買,因為他們總是期望會有比自己更不在行的人會一時衝動再以更高的價格從他們的手裡買走。這種操作策略被稱作『傻瓜贏傻瓜』。
其實從理論上講,博傻也有合理的一面,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有高價,但低價之下還有低價。遊戲就是個接力棒,只要不是最後一棒,都是有利可圖的。做多了就有利潤可以賺,做空的人減少損失,而不巧接到最後一棒的人就是倒楣的人了。
博傻是一次性博弈中慣用的招數。因為只是一次性交易,因此人們就會更加無所顧忌地去進行這種博傻的博弈對抗。要知道,在博傻遊戲中,如果找到了『冤大頭』,所贏得的利潤要比一般的一次性博弈所贏得的利潤還要多。
『博傻理論』所要解釋的就是在投機行為背後的動機,關鍵是判斷是否有比自己更大的傻瓜,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傻瓜,那麼自己就一定是最後的贏家。因此,博傻基本上已經成為投機者的最愛。對於投機者來說,博傻是一種更有價值的贏利策略。
『馬太效應』-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勸人善加投資理財的故事:
猶太大地主「馬太」要遠遊一年,便將他的財產託付給三位僕人保管。他給了第一位僕人5000金幣,第二位僕人2000金幣,第三位僕人1000金幣。馬太告訴他們,要好好珍惜並善加管理自己分配給他們的財富。
馬太走後,第一位僕人用這筆錢進行了各種投資;第二位僕人則買下原料,製造商品出售;第三位僕人很老實,將錢埋在主人房前的一棵樹下。
一年後,馬太如期歸來,第一位僕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三倍,第二位僕人手中的金幣增加了一倍,馬太很高興。第三位僕人向馬太解釋說:『我尊貴的主人,您的錢我沒有擅自做主,而是都將它們保存在安全的地方,今天將它原封不動地交給您。』
馬太聽了大怒,罵道:『你這愚蠢的傢伙,竟不好好利用我交給你的財富。』於是,馬太拿回了這些金幣,賞給了第一位僕人。
這個故事說的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
故事中的第三位僕人受到責備,不是由於他亂用金錢,也不是因為投資失敗遭受損失,而是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好好利用這部分金錢。這個故事表明,古人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重視投資理財。
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者羅伯特·莫頓首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為出色的商人,他們經商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他們即使有錢也不會存在銀行裡。他們很清楚這筆帳:把錢存在銀行裡確實可以獲得一筆利息收入,但是由於物價的上漲等因素,支出基本上和這部分收入相抵消了。所以,猶太人有錢了一般多是投資實業,要麼放貸。他們絕對不會將錢放在銀行裡『睡覺』。猶太人這種『不做存款』的秘訣,其實正是一種科學的資金管理方法。
中國也同樣有這樣的俗語,叫作『有錢不置半年閒』『人兩腳,錢四腳』,這就是很有哲理意味的理財經,指出了合理使用資金,學會投資理財,千方百計加快資金周轉速度,用錢賺錢的真諦。
《思想致富》中有這樣一段表述:『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思想和時間』。現在是時候運用這兩樣東西去決定你自己的未來了。如果把手上的錢毫無計劃地花掉,那麼你滿足了一時的欲望,卻最終得到了貧窮;如果你精於投資理財,把手上的錢投資在可長期回報的項目上,那麼你就可以實現你的財富保值、增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任何個體或是地區,如果能夠在某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例如:某個行業或產業的產品或服務品牌知名度越大,品牌的價值就越高,其忠實的消費者就越多,勢必其佔有市場的份額也就越大,盈利也就越多。對於個人而言,即便是再小的財富,只要你認真積累,精心管理,時間久了,也就積累了更多的財富。
『馬太效應』告訴我們,善理財者會更富有,而不懂得運作金錢賺錢的人只會在貧困中蹉跎度日。
貨幣-『錢』是個什麼東西
『錢』的誕生—貨幣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貨幣供應量三層次—M0、M1和M2
貨幣的排他性—劣幣驅逐良幣
電子貨幣—貨幣史上的飛躍
『虛擬貨幣』—電子商務的產物
『數字貨幣』—電子貨幣的替代貨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無論是社會的發展還是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錢。為什麼一張張本來很普通的紙卻如此重要,貨幣究竟與我的生活有著怎樣的關係?
本章將為你解答。
『錢』的誕生-貨幣是如何發展而來的
古代中國人膜拜『財神』;希伯來人崇拜『金牛』;希臘神話中不屈的跑將『赫密斯』是利潤之神;埃及人在國王的陵墓裡放滿財寶,使死者在赴天堂的旅程中不擔心錢財的匱乏……
可見,人們心中致富的欲望之火時刻燃燒著。在很多人的眼裡,財富是一個夢想,『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快樂的生活』指的就是富有生活。人們對錢的熱情已接近崇拜。我們每天都在用錢,但是要說到錢是什麼時候誕生的,這個問題恐怕沒有幾個人能說清。
很早以前,貨幣是不存在的。直到人們開始進行商品交換後,貨幣才產生。在中國古代夏商周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貝殼就一直充當著貨幣商品的角色。在中國,貨幣的『貨』,發財的『財』,商人的『賈』,欠債的『帳』,放債的『貸』,甚至連『買』『賣』這兩個動詞都帶有『貝』字,充分說明了貝殼的地位。
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中國古代的貝幣大部分是來自海南。因為當時我們祖先都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內陸地區,離大海較遠。在古代極不發達的交通條件下,海邊特產的貝殼運輸到內陸十分艱難,因此數量極其有限,這樣一來,貝殼對於人們來說作為錢來用,是再合適不過了。
貝殼作為貨幣出現以後,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和生產技術的提高,貝殼採集的數量也日益增多,變得越來越普遍,自然起不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作用,於是人們開始找其他物品來代替貝殼的貨幣作用。當人類掌握了冶煉金屬的技術之後,鑒於金屬體積小、價值大、容易分割、可塑性強、耐磨耐腐蝕、色澤光亮,能長久保存,以及便於鑄造成各種形狀等原因,世界上主要文明國家的貨幣開始逐漸由常見商品過渡到了金屬身上。
在中國,商朝晚期的時候就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從那時起,人們乾脆就用青銅做成貝殼的樣子當『大錢』使。
隨著青銅產量逐漸提高,中國進入了青銅貨幣時代。到了秦朝,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佈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自此開始了鑄幣流通的時代。
直到明朝中期以後,隨著美洲人對白銀的開採和全球貿易的發展,為了購買中國的商品,全世界的白銀都開始像潮水一樣湧向中國,從而使得中國在明朝中後期也逐漸確立起以白銀為主、銅錢為輔的貨幣體系。
而在西方,金、銀等貴金屬最初按照重量計價,後來就出現了有意識的鑄造行為,標準的金屬鑄幣由此產生。
例如:在古埃及,人們在買賣奴隸的時候使用的是金塊和銀錠。
考古學家在一些出土的壁畫上,就看到了當時的人們把一頭豬和一些金臂環放在天平的兩端,表示它們兩個的價值是等同的,同一時期的另外一幅壁畫則顯示了努比亞人向埃及法老貢獻黃金的場景。
西方有記錄的最早的金屬鑄幣大約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的呂底亞王國,其圖案是雄獅和公牛的複合體,鑄幣材料是天然的金銀合金(大約2/3是黃金,1/3是白銀),也被稱為琥珀金。因鑄幣呈現白色,通常也稱為『白金幣』。因為擁有這些鑄幣,呂底亞王國也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富有的國家之一。就在呂底亞人採用貴金屬鑄造貨幣之後不久,愛琴海沿岸的希臘城邦國家也開始採用白銀鑄造自己的貨幣。
後來,『兩河流域文明』後期,波斯帝國征服了呂底亞王國。為了學習貨幣鑄造的『先進經驗』,波斯帝國也鑄造了自己的貨幣,分別是達利克金幣和西格羅斯銀幣。
羅馬人崛起稱霸歐洲之後的上千年的時間裡,他們建立了一整套金、銀、銅複合貨幣體系,他們最常用的銅幣叫作阿斯、最常用的銀幣叫作迪納利烏斯。
羅馬帝國崩潰之後,從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從地理大發現到工業革命,上千年的歷史中西方一直採用金、銀作為主要的貨幣,而銅則是輔幣(零錢)。
對於整個西方來說,截止到1816年英國政府正式採用金本位以前的整個文明史中,金銀就是錢,錢就是金銀,從未變過。其中,黃金多用於大額支付,而白銀則用於一般的貿易,銅一般作為輔幣或者加入銀幣中使用。
可見,貨幣產生的最初目的,是人們為了滿足需要和欲求,必須通過交換來實現,而這種交換又必須以錢作為載體。
在經濟學中,金錢代表貨幣,貨幣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的產物,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係。從最開始的實物貨幣,到後來的金屬貨幣,人們發現用金銀做貨幣更恰當,因為與實物貨幣相比,金銀的體積更小、價值更大、質地更均勻,而且不容易腐爛,更便於攜帶、保管、分割。再到如今的信用貨幣、存款貨幣和電子貨幣,貨幣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貨幣供應量三層次M0、M1和M2
貨幣供應量,是指一國在某一時點上為社會經濟運轉服務的貨幣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供應的存款貨幣和現金貨幣兩部分構成。
要瞭解貨幣供應量的概念,我們還要瞭解一下什麼是流動性。所謂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隨時可以變為現金或商品,而對持款人又不帶來任何損失。貨幣的流動性程度的強弱分別代表了貨幣在流通中的周轉次數的多少,形成的貨幣購買力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有差異。
現實生活中,除現鈔外,銀行存款和各種有價證券都有一定的流動性。
中央銀行一般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以及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1.流通中現金(M0)
流通中現金,指單位庫存現金和居民手持現金之和,其中『單位』指銀行體系以外的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M0與消費密切相關,它的數值高則證明老百姓手頭寬裕、富足。
在西方,並非所有的現鈔都可以計算在M0內,而要扣去各金融機構的庫存現金。在中國,M0指流通中的現金,即在銀行體系之外流通著的現金。
2.狹義貨幣供應量(M1)
指M0加上銀行體系以外的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活期存款。M1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鬆緊變化,是『經濟週期』波動的現行指標,流動性僅次於M0。
由於對貨幣的理解不同,世界各國對M1的定義也存在差異。中國的M1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加上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
3.廣義貨幣供應量(M2)
指M1加上銀行體系以外的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M2流動性偏弱,反映的是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
在中國,M2是指在M1的基礎上再加上商業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其中,中國人民銀行從2001年7月起,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計入廣義貨幣供應量M2。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貨幣供應量,主要是指M2。
現今,中國貨幣投放主要通過外匯占款、銀行信貸兩個渠道。貨幣投放增長得越快,M2的增長率也將越大。
M1的流動性較強,是國家中央銀行重點調控對象。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M1的差額是准貨幣,流動性較弱;其實還存在M3,是考慮到金融創新的現狀而設立的,暫未測算。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M1和M2的變化可以反映出經濟發展的變動情況。若在一段時間內,Ml的增長率過快,明顯高於M2的增長率,則表明經濟擴張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類型資產收益較高。這種情況下,很多投資者會把手上的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提出進行投資,市場上資金供應充足了,就會使商品和勞務市場受到價格上漲的壓力。
反之,若在一段時間內,M2的增長率過快,明顯高於M1的增長率,則表明實體經濟利潤降低,大量實體經濟中的資金又轉移為利息較高的定期存款等,這無疑將使社會總投資額下降,繼而影響就業和經濟的增長。
通常,這種貨幣供應層次的劃分,首先,有利於中央銀行分析經濟動態變化。其次,為中央銀行的宏觀金融決策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貨幣供應結構圖,有助於掌握不同的貨幣運行態勢,並據此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調控,例如:調整利率、調整準備金率等,以求達到經濟平穩、物價穩定。
自從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把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以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的總體關聯度在增強,中國經濟穩定較快增長。因此,有理由認為,貨幣供應量作為中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在現階段仍然是有效的。
貨幣的排他性-劣幣驅逐良幣
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造鑄局長「湯姆斯·格雷欣」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貴金屬含量高)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貴金屬含量低)反而充斥市場。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貴金屬含量高),而使用成色低的貨幣進行市場交易、流通。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劣幣驅逐良幣,也稱『格雷欣現象』。
劣幣驅逐良幣是一條經濟規律。
在16世紀的英國,用作造幣材料的貴金屬嚴重缺乏,為了應對這一形勢,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因此市場上就流通著原本不含雜質的貨幣及後來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最終發現了兩種貨幣的區別,於是將不含雜質的貨幣儲存起來,而將含有其他金屬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長此以往,市面上的良幣(不含雜質的貨幣)就漸漸被儲存起來而流通的越來越少,直至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
在金銀複本位制之下,金幣和銀幣之間的兌換比率是政府法定的,所以會長期穩定不變,但市場上的金銀之間的相對價格(民間交易價格)卻會經常發生上下波動。
若在市場上,當黃金價格超過法定兌換率時,人們更多會選擇將手中價值較大的金幣(良幣)熔成金塊出售,再買回銀幣(劣幣)使用,這樣就可比直接用金幣換銀幣划算得多。如果銀的價值上升而金的價值下降,人們就會按上述比例用金兌換銀,將銀貯藏,流通中就只會是金幣。
劣幣驅逐良幣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這兩種貨幣必須同時都作為法定貨幣,有一定的法定兌換比率,而且這兩種貨幣的總和必須超過社會所需的貨幣量。只有這樣,才能使其中一部分良幣被收藏起來退出流通領域。
劣幣驅逐良幣這一經濟規律自從人類給金錢以一定的幣值時起,就起作用了。
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在買賣時習慣從金銀錢幣上切下一角,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很明顯就讓人們意識到貨幣的價值減小了。於是人們就把足值的金銀貨幣積存起來,專門用那些不足值的貨幣。為控制人們對錢幣的破壞,政府發行了邊緣帶細小鋸齒溝槽的貨幣,這樣的足值貨幣邊緣非常容易辨識,有利於人們在流通中拒絕那些含量不足的貨幣。
在古代中國,這種現象也同樣存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的賈誼曾記載『奸錢日繁,正錢日亡』的史實,這裡的『奸錢』指的就是劣幣,『正錢』指的是良幣。
進入了紙幣流通的時代,『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也存在。最為常見的就是,大家都會把肮髒、破損的紙幣或者不方便存放的劣幣儘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齊、乾淨的貨幣。
當然,貨幣之間的排他性不僅是劣幣驅逐良幣,也存在良幣驅逐劣幣。例如:在一個完全自由的外匯市場,各種貨幣之間沒有一定的法定比價,於是這些貨幣中那些走勢堅挺、含金量較高的貨幣被認為是『良幣』,而那些走勢疲軟、不為大眾所接受的貨幣被認為是『劣幣』。於是,在外匯市場上,人們更願意接受『良幣』,而不願意要『劣幣』,從而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
電子貨幣-貨幣史上的飛躍
電子貨幣是指以金融電子化網際網路為基礎,以商用電子化機具和各類交易卡為媒介,以電子電腦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手段,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儲在銀行的電腦系統中,並通過電腦網際網路系統以電子信息傳遞形式實現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貨幣。
電子貨幣自出現至今發展已有30多年的歷史,但作為電子貨幣外在形式之一的信用卡和電子資金傳輸系統其實早就存在。
1946年,美國佛拉特布希國民銀行首先發行用於旅行的信用卡,但由於其只能用於貨幣支付,不能提供消費信貸,因此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信用卡。
1952年,美國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發行了世界上首張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
1958年,美洲銀行發行美洲銀行信用卡,並逐漸吸收中小銀行參加聯營,最終發展成為今天鼎鼎大名的維薩集團。
1966年,美國西部各州銀行組成聯合銀行協會發行萬事達信用卡mastercard。
至今,維薩集團和萬事達集團逐漸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國際信用卡組織。
長期以來,歐洲人採取的都是直接轉帳的方式,由銀行直接為消費者支付帳單轉移資金。
尤其芬蘭和瑞典等網際網路用戶比例所占較高的國家,三分之二的交易都是通過電子方式完成的。芬蘭和瑞典等國家網際網路銀行客戶的比例也超過了世界上其他的國家。
電子貨幣的出現方便了人們外出購物和消費。電子貨幣通常在專用網際網路上傳輸,所以通過設在銀行、商場等地的ATM機器就可完成貨幣支付操作。電子支付手段大大減少了經濟運行的成本。
隨著網際網路商業化的發展,電子貨幣在網上電子信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具有以下特點:
(1)以電子電腦技術為依託,進行儲存、支付和流通。
(2)可廣泛應用於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領域。
(3)結合儲蓄、信貸和非現金結算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4)電子貨幣具有使用簡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徵。
(5)現階段電子貨幣的使用通常以銀行卡為媒體。
在中國,隨著電子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各種電子貨幣的形式也層出不窮,具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儲值卡。指某一行或公司發行的可代替現金使用的各種IC卡或磁卡,如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使用的電話充值卡、超市購物卡等。
(2)信用卡。是銀行或專門發行公司發給消費者使用的一種信用憑證,是一種把支付與信貸兩項銀行基本功能融為一體的業務,同時具備信貸與支付兩種功能。
(3)電子支票。是一種電子貨幣支付方法,其主要特點是通過電腦通信網際網路安全轉移存款以完成結算。
(4)電子現金、數字現金。是一種表示現金的加密序列數,可以用來表示現實中各種金額的幣值。
(5)電子錢包。是顧客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網上購物最常使用的小額支付工具。
『虛擬貨幣』-電子商務的產物
『虛擬貨幣』種類繁多,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各種網際網路『虛擬貨幣』年銷售額高達幾十億元人民幣,並且還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遞增。『虛擬貨幣』作為電子商務的產物,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虛擬與現實之間,虛擬的貨幣有其現實價值。就其本質而言,『虛擬貨幣』大概有以下三種類型:
(1)遊戲幣,是遊戲玩家在遊戲內用來購買各種遊戲道具,不與現實流通中的法定貨幣發生直接的兌換關係,但玩家之間可以交易的幣。如盛大公司的點券,新浪推出的U幣或米票(用於iGame遊戲)等。
(2)門戶網站或即時通信工具服務商發行的專用貨幣,可用於購買該網站服務商提供的服務,例如:騰訊公司的Q幣,可用來購買會員資格、QQ秀等加值服務。
(3)『虛擬貨幣』。較為典型的是美國貝寶公司發行的一種網際網路貨幣,消費者只要向該公司提出申請,便可以將銀行帳戶裡的錢轉成貝寶貨幣,可用於網上購物。其本質上和銀行卡付款並無太大差別,只是服務費低,特別是在進行國際交易時更是不必考慮匯率因素。目前,中國還沒有類似的公司。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影響最大的Q幣:
Q幣是由騰訊公司於2002年5月推出來的一種『虛擬貨幣』,Q幣可以用來支付相關QQ號碼、會員等服務費用,也可以用來購買遊戲的點卡、虛擬物品,甚至一些影片、軟件的下載服務等。通常,1Q幣代表1元人民幣。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短短的幾年,Q幣就受到了網民們的青睞。
有人認為,Q幣等網際網路『虛擬貨幣』由商家發行,一旦Q幣等『虛擬貨幣』商家無限發行,勢必對人民幣造成威脅。持這種觀點的人相信,以Q幣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虛擬貨幣』遲早會越過雷池,成為另一種電子貨幣。從這方面看,『虛擬貨幣』似乎具有貨幣的某些特徵,但人們並沒有把他們看作真的貨幣來對待。
也有人認為,Q幣作為網際網路虛擬世界中的交易支付手段,已被賦予某種價值,可以作為等價物交換。但貨幣的本質首先是流通的,其次才是一般等價物,而Q幣等『虛擬貨幣』只是作為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而已。有交換功能也不等於就是貨幣,Q幣等『虛擬貨幣』畢竟只局限於網際網路,需要以人民幣計價,Q幣也無法換回人民幣,因此不具備法定貨幣的地位和價值,這就說明它們和我們現實中流通的貨幣並不對等,因此不會對人民幣造成大的衝擊。
對此,騰訊公司認為,Q幣是『商品』而非『貨幣』,它是騰訊公司為方便廣大用戶推出的用於購買騰訊公司相關產品或加值服務的一種支付工具。獲得Q幣必須用人民幣購買,而人民幣是有數量控制的,所以Q幣的發行量也是有限的,並非無限制發行,因此不具有攪動貨幣市場的能力。
而且,對比人民幣來看一下,Q幣沒有時間價值,所以也就不存在Q幣銀行、Q幣利息、Q幣通貨膨脹等問題。由此不難看出,稱Q幣為『虛擬貨幣』確實比較勉強。
『數字貨幣』-電子貨幣的替代貨幣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等概念也逐漸被人們所提及,『數字貨幣』應運而生,並大有取代傳統貨幣的勢頭,這甚至已經改變了人們的交易和生活方式。那麼,『數字貨幣』究竟是什麼呢?
『數字貨幣』,英文為『DigitalCurrency』,縮寫為DIGICCY,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數字貨幣』包括數字金幣和密碼貨幣。
1.數字金幣
一種實物貨幣形式,由供應商發行,是一種以黃金重量(克、盎司或迪納爾為計量單位)而不是法定貨幣為單位計量的電子貨幣形式,基本都以他們的公司名字命名,以自我管制的方式運作。數字金幣主要通過未配額或者分散配額的黃金存儲來資助。截止2006年1月,數字金幣供應商持有超過8.6公噸的黃金作為儲備,價值大約為1.54億美元。
當前流通的數字金幣主要有八種:
(1)e-gold;(2)e-Bullion;(3)e-dinar;(4)Gold-Money;(5)1MDC;(6)Pecunix;(7)Crown-gold;(8)Liberty-Reserve。
數字金幣的購買力也是存在變動區間的,當黃金價格上漲時,數字金幣就會變得更有價值,反之,數字金幣的價值就會貶值。
(1)『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電子貨幣的不同。『數字貨幣』是加密貨幣,是登記在區塊鏈上的虛擬資產,可溯源,安全性高,造假難度大;沒有物理機構,運營成本低廉;以電腦代碼的形式存在,可以規定貨幣的用途,不易被挪用。『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雖然在使用中的感受相似,但卻有本質上的區別。在法律意義上,電子貨幣需要以主權貨幣計價,『數字貨幣』以其自身的價值定價;在價值屬性上,『數字貨幣』價值完全由供需決定,被定義為一種大宗商品,電子貨幣則主要受到貨幣政策的影響;最後,在運行模式上,『數字貨幣』的發行、運作、收單、清算等環節也有著自己的特點。
(2)『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的區別。『虛擬貨幣』,現特指網際網路虛擬經濟中的貨幣。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幣、騰訊公司的Q幣、Q點,盛大公司的點卷,新浪推出的U幣、米票(用於iGame遊戲),俠義元寶(用於俠義道遊戲),紋銀(用於碧雪情天遊戲)。
『數字貨幣』簡單說就是相對與現在流通的紙幣和硬幣而言,以數字的方式存在,例如:你給別人用網銀、微信和『支付寶』轉款時,你用的就是『數字貨幣』。
可以說,『虛擬貨幣』只是『數字貨幣』的一種,只能在特定的小環境下使用。
2.密碼貨幣
一種運用了點對點技術,依靠密碼技術和校驗技術來創建、分發和維持的『數字貨幣』,目前市場上已出現的有『比特幣』、『萊特幣』、『乙太幣』等。
密碼貨幣分為開放式採礦型密碼『數字貨幣』(以『比特幣』為代表)和發行式密碼『數字貨幣』。
『比特幣』出現在2009年1月3日,「中本聰」發佈了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Bitcoind,世界上第一個『比特幣』區塊鏈誕生,同時誕生了世界上首批50個『比特幣』。2010年,源自Bitcointalk論壇上用戶之間的自發交易,即一名用戶用10,000『比特幣』購買了一個比薩餅,這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比特幣』的第一個公允匯率誕生。
隨著『比特幣』的廣泛流行,到2011年,維基解密、自由網、SingularityInstitute、網際網路檔案館、自由軟件基金會等組織開始接受『比特幣』的捐贈。這使得『比特幣』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擴大。
銀行金融體系的中樞
中國的銀行業—回望中國銀行發展的歷史
中央銀行—貨幣的發行者
銀行間的往來—『錢管家』之間的現金是如何流轉的
銀行也會破產—無奈的『最後貸款人』
網路銀行—科技革命的產物
銀行作為金融機構,是經營貨幣的企業,它的存在是為了方便社會資金的籌措與融通。那麼,銀行在金融體系中是如何運作的呢?又是如何實現盈利的呢?
中國的銀行業回望中國銀行發展的歷史
古時,中國就有錢莊、商行、票號等承擔貨幣存貸及兌換業務的機構,而且在紙幣發明上甚至比外國人還早了600年。到了清末,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強烈欺壓下,被迫在金融領域全面『對外開放』,外國列強紛紛在華成立銀行,發行以銀兩、銀圓或者外匯作為兌現本位的紙幣。
例如:英商比1845年在香港成立的麗如銀行(東方銀行)、1857年成立的英國麥加利銀行(渣打銀行)、1865年成立的英國滙豐銀行。此外,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沙俄的華俄道勝銀行等也紛紛成立。
1897年成立的中國通商銀行算是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清政府授予其發行紙幣的特權;1905年,清政府以『官商合辦』的形式成立了戶部銀行,制定章程32條,授予戶部銀行鑄造貨幣、代理國庫、發行紙幣之特權,成為中國最早的商業銀行;
1907年成立了交通銀行。這些銀行以發行銀兩票、銀圓票和錢票為主,可謂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紙幣。
1908年,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
1909年,清政府頒佈《兌換紙幣則例》第19條,明確規定紙幣發行權屬於清政府,一切發行兌換業務統歸大清銀行辦理,所有官商錢行號一概不准擅自發行紙幣。
至民國初期,民國政府將大清戶部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到了北洋政府時期,北洋政府規定銀圓作為法定貨幣,財政部指定由中國銀行發行紙幣兌換券,『完納各省地丁、錢糧、厘金、關稅,購買中國鐵路、輪船、郵政等票及交納電報費,發放官俸、軍餉以及一切官款出納、商民交易,皆一律通用,不得拒收及折扣、貼水,並按券內地名由各地中國銀行隨時兌現』—這使得中國銀行事實上已具有國家銀行的性質。
1913年初,交通銀行可以按照中國銀行兌換券章程發行鈔票,因而交通銀行也成為具有國家銀行性質的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在其股份構成上,和當時的美聯儲基本一樣,國有股份很低,主要以民間股份為主,是典型的公私合營。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成為當時北洋軍閥政府的兩大金融支柱。
其間,隨著經濟的活躍,許多民間或地方商業銀行也相繼成立,如鹽業銀行、新華儲備銀行、中華商業儲備銀行、山西裕華銀行、農商銀行、中國農工銀行等,他們也可以發行相應的鈔票,即本質上的銀圓兌換憑證。
1935年11月4日起,南京國民政府發佈幣制改革公告,實施『法幣』政策,『以中央、中國、交通三家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取消白銀、銀圓為流通貨幣的資格;法幣一元收兌原銀圓一元,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鈔票數額以11月3日為限不許繼續發行,已發行的由財政部酌定期限兌換成中央銀行所發鈔票』。即只有四大家族所控制的中央、中國、交通、農業四家銀行才擁有發行鈔票的權力,其他銀行紙幣發行權被取締。1935年法幣發行量是45億元,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暴漲到5569億元,到了1948年9月法幣系統崩潰前夕,其發行量更是達到了恐怖的664兆元,物價相比抗日戰爭前夕更是上漲了3492萬倍!
1948年9月之後,國民政府採用金圓券,本質上仍然是發鈔模式,短短9個月時間,鈔票印刷量增長了1000倍!
伴隨著國民黨政府紙幣系統的崩潰,人民幣逐漸成長起來。1932年,江西瑞金革命根據地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就發行了5分、1角、2角、5角和1元五種面值的銀圓券(可以兌換成銀圓)。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總行設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發行在全國解放區流通的『中國人民銀行券』,到1949年6月被正式定名為『人民幣』。
1979年開始,中國邁開經濟改革開放的步伐,為了加強對農村經濟的扶植,中央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為了適應對外開放和國際金融業務發展的新形勢,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專業銀行;同時,還設立了國家外匯管理局,並逐步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重新建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此外,各地還相繼組建了信託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出現了金融機構多元化和金融業務多樣化的局面。
1984年,國家將商業銀行的職能剝離出去,成立中國四大銀行(中、工、農、建),中國人民銀行成為專職的中央銀行。
商業銀行本質上說是一個企業,它的目標是追求盈利。同時,作為一個企業也應該自負盈虧,賺錢是自己的,錢賠了也就要破產。
例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都是商業銀行,是中央政府的國有企業,而諸如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等,也是商業銀行,只不過是股份制民營企業或地方政府銀行。
1986年,中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組建成立;1987—1992年,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上海浦東銀行、華夏銀行等一系列股份制國有商業銀行相繼成立。
由於中央銀行不直接對民眾,其他金融機構也不能直接得到中央銀行印刷出來的錢,所以商業銀行也是唯一能夠直接為公眾提供貨幣的機構。其中,政策性銀行是政府建立的、特殊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據中國銀監會2010年年報披露,中國目前有3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5家大型商業銀行(中、農、工、建、交)、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中信、華夏、招商、深發展、光大、民生、浦發、渤海、廣發、興業、恒豐、浙商)、1家郵政儲蓄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147家城市商業銀行、85家農村商業銀行和349家村鎮銀行。
1995年3月l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了中國人民銀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央銀行。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撤銷省級分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置九家分行。
1996年,民生銀行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由民營資本投資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2003年,對於國有獨資的商業銀行,國家開始實行剝離不良資產政策,並開展股份制改革最終將其上市。2010年,中、工、農、建、交五大國有銀行全部掛牌上市。
2003年3月,中國首次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其構成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一司、銀行二司、非銀行司、合作管理司、銀行管理司、中央金融工委現有人員組成。其監管理念如下:
(1)風險管理。中國資本市場、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滯後,國有銀行在資金配置上長期處於絕對支配地位,因此銀行風險非常大。跟監會的職責就是堅持以管控風險為核心內容,通過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對風險進行跟蹤監控,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控制、早處置。
(2)法人管理。堅持法人監管,重視對每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金融風險的把握、防範和化解,並通過對法人實施整個系統的風險控制。
(3)內部控制管理。堅持促進銀行內控機制的形成和內控效率的提高,並注重構建風險的內部防線。
(4)提高透明度。加強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設。透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和監管機構的信息披露,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和監管工作的透明度。
中央銀行貨幣的發行者
1920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國際經濟會議提出,沒有建立中央銀行的國家要儘快建立,已經建立了的要加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共同維護國際貨幣體系和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為了恢復經濟,穩定金融秩序,西方各國在對中央銀行加強控制的同時,也強化中央銀行的權力與責任,這一時期成立的中央銀行大多借助政府力量,借鑒他國以往的經驗,從而使其全面、直接地具有『銀行的銀行』的特徵。
直到1980年前後,亞、非、拉等一些國家普遍設立了中央銀行,這標誌著中央銀行制度在全球的普及。
對於當代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中央銀行都是只有一個。
英國的中央銀行是英格蘭銀行,美國的中央銀行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中國的中央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日本有日本中央銀行……鈔票由中央銀行獨家印製和發行。
所有的中央銀行都具有四大職能:
(1)發行的銀行。中央銀行是一個國家唯一的貨幣發行機構。
(2)國家的銀行。中央銀行代表政府,一般是指大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通常還代理政府國庫款項收支,代理國家債券買賣,代理保管外匯和黃金儲備,制訂並監督有關金融管理法規,代表政府參加國際金融組織,出席國際會議,從事國際金融活動以及代表政府簽訂國際金融協定等。
(3)銀行的銀行。集中所有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當所有商業銀行的貸款人,組織全國的銀行清算等。
(4)調控經濟,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建議。當經濟過熱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提高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發售國債(或者三種活動之一),緊縮經濟,降低市場流動性—其實就是減少流通中的鈔票量;相反,經濟衰退的時候,中央銀行就會趕緊降低利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收購國債(或者三種活動之一),增加市場流動性—其實就是增加流通中的鈔票量。
某種程度上,現在全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都是以中央銀行制度為核心的。當世界各個國家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銀行之後,其他銀行及所有金融機構的任務就是緊密團結在中央銀行這個核心周圍,為實現國家經濟的永久增長而奮鬥。
中央銀行發行一國貨幣,幣值的穩定與否是一國經濟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大家都認可你的貨幣,你的貨幣就會升值,就說明該國的經濟是好的。如果大家不相信你,都拋售你的貨幣,你的貨幣就要貶值。所以貨幣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一種信心的象徵,人們願意要這種貨幣是因為其足值和穩定。
在現實中,存款貨幣銀行總體向中央銀行提取的現金多於存入的現金,是現金發行量的增長,習慣稱現金發行;存款貨幣銀行總體向中央銀行存入的現金多於提取的現金,是現金發行量的減少,習慣稱現金回籠。總體來說,隨著經濟的增長,現金的發行量都是增長的。
當現金的增發是必然趨勢時,那就意味著存款貨幣銀行從準備存款帳戶不斷地提取現金。假定準備存款的金額給定,必然產生如下後果:準備存款隨現金的提取而等金額地下降;相應的,存款貨幣的創造數量也必將因準備存款的減少而相應縮小。顯然,現實中不是這樣的。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中,要求現金增發的基礎是經濟增長,那麼經濟增長必然也同時要求存款貨幣有足夠的增長,為不斷擴大的流轉服務,中央銀行就會不斷地補充準備存款的數量。
既然中央銀行徹底壟斷了紙幣的發行,所以我們手中的任何一張『錢』,都是出自中央銀行的印鈔機。
由於現在沒有一個國家實施所謂金本位、銀本位或其他任何商品本位,那麼如何防範中央銀行濫發紙幣呢?
各國的貨幣發行制度因國情不同而內容各異,最核心的是設置『發行準備金』原則區別。
『發行準備金』一般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現金準備,包括有十足貨幣價值的金銀條塊、金銀幣和可直接用於對國外進行貨幣清算的外匯結存;
第二種:是保證準備,大多是用政府債券、財政短期庫券、短期商業票據以及其他有高度變現能力的資產作為發行擔保。
所以,大家要明白的是,現在使用的紙幣,無論是美元、人民幣、歐元,還是英鎊、日元或瑞士法郎,其實它不是財富的憑證,而是債務的憑證。
實際上,任何一個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裡都會把自己發行的鈔票量全部列在『負債』這一欄裡,而把諸如外匯儲備、黃金及印刷機等都列在自己『資產』這一欄裡。
中央銀行調整存款準備金率,會對國家金融產生多方面的重要影響。
(1)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如果中央銀行調升存款準備金率,那麼商業銀行就會減少對一般企業放款(慎選放貸對象),同時降低放款收取的利息,這樣就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獲利(商業銀行都是靠存款利息低、借款利息高的利差來賺錢)。
(2)對一般企業的影響:
如果中央銀行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就會慎選貸款對象,一般企業想融資做生意,就沒那麼容易了。
(3)對股市的影響:
如果中央銀行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往往造成股市下跌。
(4)對期貨的影響:
如果中央銀行調升存款準備金率,對金融期貨影響較大,對商品期貨影響較小。
(5)對存款的影響:
如果中央銀行調升存款準備金率,能直接凍結商業銀行資金,加強流動性管理,抑制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商業銀行會加大力度吸收新的存款,但對老百姓存款而言並沒有什麼直接影響。
銀行間的往來『錢管家』之間的現金是如何流轉的
銀行與銀行之間是怎樣往來的呢?
其實,商業銀行之間的支付清算業務,都是通過中央銀行來進行的,其主要機構是票據交換所。
自從企業之間相互往來的票據交托給銀行後,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也就演變成了企業與銀行之間的債權債務關係,銀行通過支付清算,完成企業之間帳款的轉移。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種債權債務的清算,是各家商業銀行自己把收到的收款票據送到各應付款銀行去收取款項,從而結清相互之間的債權債務。這種方式雖然當天就可結清業務,但工作量極大,容易出錯,而且還很不安全。隨著業務量不斷增大,各商業銀行的收款員開始在約定的時間、約定的地點進行票據交換,以節省時間和精力。由此,這種專門從事票據交換的票據交換所便正式出現了。
最初的票據交換所,業務非常單一,僅限於各家商業銀行自行辦理票據交換和清算。實際上,每家銀行的票據交換依然是自己進行的,票據交換所只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專門的場所。
後來,人們發現在所辦理的業務中,每家銀行所發生的票據幾乎涉及其他所有銀行,任何一張票據有收款銀行就必定會有付款銀行,有付款銀行也必定會有收款銀行,所有應收、應付款項的總額一定是相等的。這樣,實際上每家銀行就沒必要去一筆筆清算,只要把每家銀行的應付款(應收款)總額與應收款(應付款)總額加加減減結算出淨額,每家銀行只要收入或付出自己應該收到或付出的淨額就行了。
例如:甲銀行和乙銀行當天一共有1000筆票據往來業務。按照過去的工作程序,甲銀行和乙銀行員工需要對這1000筆業務往來一筆一筆清算,這樣的清算方式工作量大,出差錯率高。而通過淨額結算,工作就立刻變得簡單了。此時,甲銀行只需把這1000筆業務的收入和付出金額匯總,便可得出收入與付出的差額;乙銀行也同樣。假如這個淨額在甲銀行為收入500萬元,表明當天甲銀行應該從乙銀行收回現金500萬元;那麼在乙銀行就一定是付出500萬元,如果有出入那就證明匯總的結果有誤。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所有銀行交換票據只要統計支付與收入差額這一筆金額就可以了。
一般來講,票據交換主要有以下幾個流程:
(1)交換前,每家銀行先把應收票據按照不同付款銀行,分門別類地進行歸類整理,計算出應該向每家付款銀行收取多少金額,以及他們的匯總金額,填寫票據交換計算表。
(2)交換時,每家銀行把應收款票據分別提交給各付款銀行,同時接受他們遞交過來的應付款票據。核對無誤後,計算應該付給各銀行多少款項,以及他們的匯總金額,然後填寫票據交換計算表。
(3)每家銀行根據自己的交換票據計算表,比較應收款、應付款總額,軋差淨額,填寫交換差額報告單,持單與票據交換所的總決算員辦理最後的款項收付。
由於每家『商業銀行』和『票據交換所』都有在『中央銀行』開設的活期存款帳戶,所以這種收付差額可直接在中央銀行開設的存款帳戶內進行轉帳。
中央銀行作為銀行的銀行,在票據交換清算中負有最終清算責任。對於中央銀行來說,無論這樣的清算任務多麼繁重,也無論要面對多少家銀行及其分支機搆,都可以把所有清算任務分為同城和異地兩大類來進行處理。
1.同城票據交換
是指同一地方的銀行之間相互進行的資金清算,這項工作主要是通過票據交換所來進行的。不同國家的票據交換所運作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各銀行聯合舉辦,有的是中央銀行直接主辦,但無論如何,票據交換之後的應收款、應付款總額最終都必須通過中央銀行集中清算交換才能實現軋差。
2.異地票據交換
是指不同地方的銀行之間相互進行的資金清算。不同國家的異地票據交換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各商業銀行之間先進行內部結算,然後由該銀行的總行通過中央銀行進行轉帳清算;也有的是直接把異地票據統一集中到中央銀行總行那裡辦理轉帳清算。但無論如何,異地票據交換都必須通過中央銀行統一辦理才行。
中央銀行在票據結算中,一方面,負責完成眾多商業銀行最後的資金清算任務;另一方面,只有中央銀行出面支付清算才能提高清算效率,加速資金周轉。中央銀行在為各商業銀行提供這項服務的同時,也能從中瞭解、掌握各家商業銀行的資金運轉情況,以便中央銀行對各商業銀行實施監督、管理。
銀行也會破產-無奈的『最後貸款人』
其實,銀行會倒閉,而且現實已經發生了。
2008年5月31日,摩根大通宣佈完成對貝爾斯登價值14億美元的收購,使這家擁有85年歷史、經歷過大蕭條及多次危機的頂級投資銀行在華爾街消失。
2008年9月15日,擁有158年歷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則被美國銀行收購。
2008年9月2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批准高盛和摩根史丹利提出的轉為銀行控股公司的請求。
除投資銀行外,美國的商業銀行也受到很大拖累。就在國會與政府就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反復拉鋸的11天裡,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又於2008年9月25日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使它成為美國歷史上倒閉的最大規模的儲蓄銀行。
美聯銀行股價當天暴跌27%,國民城市銀行股價也重挫25.6%,其後美聯銀行被富國銀行收購。
由此可見,銀行破產也是習以為常的。大型銀行如此,中小型銀行也一樣。
尤其是受金融海嘯影響,中小型銀行受到的衝擊更嚴重。因為這些中小型銀行根本無力與大型銀行競爭業務,所以它們平時都把精力集中在房屋貸款業務上。
眾所周知,金融海嘯正是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因此,這些中小型銀行所受的衝擊最大也就很好理解了。
整個2008年,美國共有25家銀行倒閉,超過了此前5年間倒閉銀行數量的總和。
2008年10月,隨著西方各國紛紛陷入金融危機,法國總統薩科齊呼籲中國、印度等國家參加一次有關重建世界金融秩序的『緊急全球峰會』,以共同應對目前的全球經濟危機。
在美、歐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西方政治家將中國視為全球金融穩定的關鍵力量,因為中國金融健康並持有巨額外匯儲備,因而被賦予了決定未來金融秩序的能力。
而美國國會公佈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根本無法增強市場信心,在解決流動性方面作用有限,根本無法制止實體經濟的衰退。這意味著未來信用違約會越發嚴重,將對美國的金融系統造成進一步的惡劣影響。
在中國,銀行當然也會破產!
例如:1998年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公告,關閉剛剛誕生兩年十個月的海南發展銀行(簡稱海發行)。這是新中國金融史上第一次由於支付危機而關閉的一家商業銀行。
2015年5月1日起,中國《存款保險條例》正式開始施行。《條例》明確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其他金融產品不受保護,這就意味著,如果銀行破產,你在這家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不管多少,都不會有全額賠付的。
由此可見,商業銀行的存亡關係到國計民生,因此中國對商業銀行的破產條件較之一般生產性企業要更嚴格,具體而言應符合以下條件:
(1)商業銀行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即商業銀行不能按照與存款人的約定及時償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且喪失正常運營能力,也就是說,若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不能抵償其總債務,則該商業銀行就達到了法律規定的破產界限。
(2)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審查同意。這是由商業銀行的特殊地位和對金融業的監管決定的。如果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為能夠採取措施幫助商業銀行渡過危機,就宣告接管;反之,則同意該商業銀行破產。
(3)商業銀行由人民法院宣告破產。即宣告商業銀行破產的權力屬人民法院,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均無權宣告商業銀行破產。
商業銀行破產需要經過申請、受理、公告、和解和整頓、破產宣告、清算、註銷登記和註銷公告等階段。經過了這些步驟,破產商業銀行的企業法人資格才能從法律意義上正式消失。
|
純網銀 |
數位銀行 |
網路銀行 |
實體存摺 |
|
|
Ⅴ |
實體分行 |
|
Ⅴ |
Ⅴ |
服務時間限制 |
|
|
部分服務 |
購買金融商品 |
Ⅴ |
Ⅴ |
|
網路銀行-科技革命的產物
『網路銀行』,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指通過網際網路開辦業務的銀行,沒有實體銀行
第二種:是指銀行通過網際網路提供的金融服務,例如手機APP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網路銀行,更多是指網路銀行服務的概念,即指銀行利用網際網路技術,通過網際網路向客戶提供開戶、銷戶、查詢、對帳、行內轉帳、跨行轉帳、信貸、網上證券、投資理財等傳統服務項目,使客戶在網上就能夠安全便捷地辦理銀行業務。
網路銀行突破了傳統銀行業務在時間上的限制,實行7×24全天候運營,使銀行更加貼近客戶,更加方便顧客。網路銀行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在任何時間、地點以任何方式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
網路銀行有兩種發展模式:
(1)虛擬銀行:一開始就是完全建立在網路的銀行。這種網路銀行一般只有一個辦公地址,沒有分支機搆,也沒有營業網點,沒有實際的物理櫃檯,採用國際網際網路等高科技服務手段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例如:美國安全第一網路銀行,成立於1995年10月,是美國成立的第一家無營業網點的虛擬網路銀行,只有19名員工進行網際網路維護和管理。
(2)傳統銀行,逐漸開發網路服務的功能。這是目前網路銀行存在的主要形式,也是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採取的網路銀行發展模式。
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虛擬銀行』,國內現在的網路銀行基本都是傳統銀行服務在網際網路上的延伸。業務品種主要包括基本業務、網上投資、網上購物、個人理財、企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
(1)基本業務。包括在線查詢帳戶餘額、交易記錄,下載數據,轉帳和網上支付等。
(2)網上投資。包括股票、期權、共同基金投資和買賣等多種金融產品服務。
(3)網上購物。商業銀行的網路銀行設立的網上購物協助服務,為客戶在相通的服務品種上提供了優質的金融服務或相關的信息服務,加強了商業銀行在傳統競爭領域的競爭優勢。
(4)個人理財。各大銀行通過網際網路為客戶設計各種理財方案,提供建議或金融服務技術援助。
(5)企業銀行。是網路銀行服務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一般提供帳戶餘額查詢、交易記錄查詢、總帳戶與分帳戶管理、轉帳、在線支付各種費用、透支保護、儲蓄帳戶與支票帳戶資金自動劃撥、商業信用卡等服務,此外,還包括投資服務等。部分網路銀行還為企業提供網上貸款業務。
(6)其他金融服務。在實踐中,某些大型商業銀行的網路銀行除了銀行服務外,還為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產品,如保險、抵押和按揭等業務。
由於網際網路是一個開放的空間,銀行交易服務器是網上的公開站點,且網路銀行系統又使銀行內部網向網際網路敞開了大門,所以無形中給網路銀行系統帶來了風險。因此,如何保證網路銀行交易系統的安全,關係到銀行內部整個金融網的安全,這是網路銀行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問題。
網路銀行業務主要存在以下風險需要引起注意:
(1)傳統銀行業務所固有的風險。例如:信用風險、利率和匯率風險、操作風險等。同時,由於網路銀行的特點是銀行與客戶不直接見面、客戶分散、業務區域跨度大、市場變化快等,銀行難以準確判斷客戶的信譽狀況、抵押品價值變化等因素而承擔的風險。
(2)系統安全風險。主要是電腦系統BUG、電腦病毒攻擊等,可能造成銀行資料外流、威脅用戶資金安全等不良後果。
(3)法律風險。隨著網路銀行業務的發展,出現了很多亟需解決的現實法律問題,而現行的法律規定或者是處於空白狀態,或者因為立法的原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也給網路銀行業務運營和監管帶來一些體制性障礙。為了有效防範風險,確保網路銀行業務運作的安全性,必須加強對網路銀行的監督與管理。
利率金融市場的『晴雨錶』
利息—利息的來源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利率—被誰決定,又影響了誰
利率調整—「葛林斯潘」的『魔棒』
利率與生活—利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利率作為資金的價格,受到經濟社會中許多因素的制約。利率的變動會對整個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它關係著匯率、消費、投資與失業率,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利息利息的來源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利息,是貨幣所有者,藉由放貸貨幣而從借款者手中獲得的報酬,也就是借款人支付給貸款人超過本金的那一部分金額。
在古希臘語中,利息就是『子孫』的意思,因此利息也被稱為『子金』『利金』,相應地,本金也被稱為『母金』。
利息為什麼會存在,人們眾說紛紜。先來看看從古至今最有代表性的幾種觀點:
(1)古典經濟學家中的配第最早提出了利息是一種報酬的說法;
(2)洛克認為,利息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包含某種風險收入;
(3)坎第隆最早提出了利息是貨幣價格的觀點;
(4)斯密最早提出了利息表示剩餘價值的觀點;
(5)英國經濟學家西尼爾認為,利息是借款人(資本人)『節欲』的報酬;
(6)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認為,利息是資金的『時差』;
(7)美國經濟學家費雪認為,利息是人心不滿足發生借貸行為產生的,如果沒有借貸行為也就無所謂利息了;
(8)當代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利息是放棄流動偏好得到的報酬。
馬克思認為,利息的本質只能是利潤的一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貸款人之所以能收到利息,是因為它擁有這部分資金的所有權,如果沒有所有權,他就無法取得利息收入。相反,借款人之所以要付出利息,是因為他把這部分資金運用於生產經營活動後獲得了價值增值(如果事實上沒有實現價值增值,理論上也應當如此,否則他就沒有必要借用這筆資金)。
利息是貨幣資金在向實體經濟部門注入並回流時所帶來的增值額,也是資金所有者由於借出資金而取得的報酬,它來自生產者使用該筆資金發揮營運職能而形成的利潤的一部分。可見,關於利息的來源和本質,最正確的說法應當是馬克思的觀點。
貨幣本身並不能創造貨幣,不會自行增值,只有當資本家用貨幣購買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才能在生產過程中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剩餘價值。而資本家憑藉對資本的所有權,佔有新創造出來的剩餘價值。
貨幣在執行資本的職能時,獲得一種追加的使用價值,即生產平均利潤的能力。所有資本家受剩餘價值的利益驅使,追求利潤。因此,利息在本質上與利潤一樣,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
中國學者則認為,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利息來源於國民收入或社會財富的增值部分。
利息往往通過影響企業的行為、影響居民消費、影響政府行為來達到對經濟的影響。
1.影響企業的行為
對企業來說,利息作為企業的資金佔用成本已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水平的高低。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增進效益,就要千方百計減少資金占用量,同時在籌資過程中對各種資金籌集方式進行成本比較。全社會的企業若將節約利息支出作為一種普遍的行為模式,那麼,經濟成長的效率也肯定會提高。
2.影響居民儲蓄或消費
利息收入是居民資產選擇行為的主要誘因。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高儲蓄率已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大特徵,這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而居民在利息收入誘因下做出的種種資產選擇行為又為實現各項宏觀調控做出貢獻。
3.影響政府行為
由於利息收入與全社會的赤字部門和盈餘部門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因此,政府也能將其作為重要的經濟槓桿對經濟運行實施調節。如:中央銀行若採取降低利率的措施,貨幣就會更多地流向資本市場,當提高利率時,貨幣就會從資本市場流出。政府如果採用信用手段籌集資金,就可以用高於銀行同期限存款利率來發行國債,將民間的貨幣資金吸收到手中,以用於各項財政支出。
利率被誰決定,又影響了誰
利率,又稱利息率,是指借貸期滿所形成的利息額與所貸出的本金額的比率。例如:你在某銀行存了10000元,一年後銀行裡的錢變成了10500元,那麼這裡面的500元就是利息。利率就等於利息(500元)與本金額(10000元)的比率,即5%。而如果你從某銀行貸款10000元,一年後歸還11000元,這其中利息為1000元,也就是一年期的『貸款利率』是10%。『貸款利率』總是大於存款利率,這也是銀行經營存貸款業務的主要動因。
在會計核算中,全球各國的會計制度都規定,借款所發生的利息支出首先要作為財務費用列入成本,只有在扣除這一部分後,剩下的部分才能作為經營利潤。利率有許多種分類方法,具體如下。
1.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來劃分
根據計算方法不同,分為單利和複利。單利是指在借貸期限內,只在原來的本金上計算利息,對本金所產生的利息不再另外計算利息。
單利的計算公式為:
I=P×r×n
S=P×(1+r×n)
其中,I表示利息額,P表示本金,r表示利率,S為本息之和,n為信用存續期限。
關於複利的概念以及計算公式,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在此不再贅述。
與單利相比,複利更重視時間因素所起的作用,也更能反映信貸關係的本質,更好地體現信貸資金佔用時間越長利息越多的原則。當然,複利的計算過程也要複雜得多。
2.根據與通貨膨脹的關係來劃分
根據與通貨膨脹的關係,分為『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是中央銀行或其他提供資金借貸的機構所公佈的未調整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實際利率則是名義利率剔除通貨膨脹因素以後的真實利率。
例如:
現在國家統計局公佈了年末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表明今年的物價比去年同期上漲了5%,如果此時銀行的存款利率為3%(名義存款利率),那麼存款的實際利率就是-2%(3%~5%)。實際的存款利率為負,表明存款的利息收入尚且無法彌補物價上漲帶來的損失,存款的實際收益為負,所以在通貨膨脹時期,銀行存款並不是良好的選擇。
3.根據確定方式的不同來劃分
根據確定方式不同,分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場利率』。
『官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或者中央銀行確定的利率。
『公定利率』是指由金融機構或銀行業協會按照協商辦法確定的利率,這種利率標準只適合於參加該協會的金融機構,對其他機構不具約束力,利率標準也通常介於『官定利率』和『市場利率』之間。
『市場利率』是指根據市場資金借貸關係緊張程度所確定的利率。
在中國,目前的利率標準基本上是『官定利率』。
4.根據利率在借貸期內是否可調整來劃分
根據利率在借貸期內是否可調整,分為『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
『固定利率』就是在借貸期內不會調整利率,發放的利息固定;『浮動利率』則會在借貸期內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利率,發放的利息不固定。
例如:
某人在銀行有一筆兩年期的存款,第一年發放了100元的利息,第二年發放了150元的利息,兩年的利息不相等,此即為『浮動利率』。
一般來說,政府偏好短期借款(1年以下)採用『固定利率』,而中長期借款(1年以上)採用『浮動利率』。
5.根據國家政策意向的不同來劃分
根據國家政策意向不同,分為『一般利率』和『優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優惠條件下的利率。
『優惠利率』是指對某些部門、行業或產品所制定的較低的利率。
在西方國家,商業銀行通常對那些資信最高、處於有利競爭地位的企業實行『優惠利率』;而在中國,通常是對某些重點行業和領域實行『優惠利率』,如個人商業性房屋貸款就全都實行『優惠利率』。
6.根據銀行業務要求和不同來劃分
根據銀行業務要求不同,分為『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機構存款所獲得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
『貸款利率』是指從金融機構貸款所支付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存款人取得存款利息、貸款人付出貸款利息只要在適度範圍內就應該是合理且合法的。
例如:銀行發放貸款所取得的利息在扣除接受存款支付的利息後,就構成了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可是也應當承認,如果這種利率水平太高,變成了『高利貸』,這就是法律所禁止的了。
利率調整 -「葛林斯潘」的『魔棒』
1987年10月19日,被華爾街投資者稱為『黑色的星期一』,這一天道瓊斯指數在三個小時之內暴跌22.6%,六個半小時後股票市值縮水5000多億美元。
這一天,日後對美國經濟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葛林斯潘」也剛好就任美聯儲主席剛滿兩個月。翌日清晨,「葛林斯潘」立刻採取行動,宣佈降低聯邦基金利率,隨後,市場長期利率也隨之下降。此後經過數個月的調整,華爾街的投資者們逐步獲得了足夠的投資金錢,從而重拾信心,這使美國經濟平穩地渡過了這一場劫難。
此後18年裡,「葛林斯潘」就是把利率當成手中一根神奇的『魔棒』,根據經濟運行情況,調高或降低利率,美國經濟也正是在「葛林斯潘」的這種策略下數次化險為夷,創造了連續八年低通貨膨脹、高增長、高就業的神話。
那麼,利率為什麼會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
這是因為利率的漲跌與居民、企業、政府的錢袋子密切相關,它是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槓桿。
1.通過調整銀行利率來調節貨幣供應量
通過提高利率減少信貸規模、減少貨幣投放,來達到壓縮通貨膨脹、穩定物價的目的。當利率提高時,意味著人們借款的成本增加,資金短缺者的負擔則越重,他們的借款需求會受到一定的制約。一般,股市、房地產交易對資金的需求較大,因而對利率的變動十分敏感。利率上調對股市、房地產交易往往是利空因素,通常情況下是市場發生波動的重大因素。
2.對需要扶持、優先發展的行業實行『優惠利率』政策
利率水平的變動對資金供給者的讓渡行為有重要影響。對於需要扶持、優先發展的行業,政府可對其實行優惠匯率政策,從資金面來支持其發展。相反,對需要限制發展的行業或企業,則可以通過適當提高銀行利率的方式來提高其投入成本。
3.提高利率有利於吸收閒散資金存入銀行
當利率上升時,會抑制人們的消費欲望,可以吸引居民把閒余資金存入銀行,減少社會貨幣總量,抑制通貨膨脹。同時,銀行利率的提高也會增加企業貸款成本,抑制商品銷售,減少企業盈利。在經濟發展過熱時期,提高利率,可以減少貨幣供應,抑制經濟過快發展。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利率水平提高時,一方面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使社會資金供給擴大,從而有可能使社會產出擴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資受到抑制,從而使社會產出減少。
4.通過利率變動改變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
當前世界各國頻繁運用利率槓桿實施宏觀調控,利率政策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調控貨幣供求,進而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
當一個國家緊縮信貸、上調利率時,在國際市場上形成利率差異,這將引起短期資金在國際移動。
資本總是喜歡從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利率高的國家。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嚴重的逆差時,可將本國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國的短期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逆差;當發生過大的順差時,可將本國利率水平調低,以限制外國資本流入,減少或消除順差。
雖然利率是國家和銀行調控經濟的有力手段,看似離我們很遠,但在我們日常的經濟生活中,依舊要及時瞭解利率的變化,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經濟生活更加協調。
利率與生活利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利率離我們很遠,其實不然。利率影響著我們的收入、支出,對我們的財富造成影響,它對絕大部分人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對利率極度敏感。利率提高將使得企業借款成本上升,使得企業投資項目的預期利潤率下降,那麼企業就不會繼續擴大規模,從而影響新就業機會的增加;同時,利率的提高也是政府緊縮性貨幣政策的表現,這就必然會影響總需求的增加,使得企業產品銷售更加困難,企業利潤下降就可能因此減產縮員,必然有一部分人失業。
當然,降低利率,也未必就可以增加就業,刺激經濟增長。因為如果經濟社會的總需求極度不振,人們對經濟前景的展望也會極度黯淡,那麼即使利率極低,人們同樣不敢投資,也不敢擴大消費,就業仍然無法增加,資本主義大蕭條時期的情況正是如此。除非人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那麼此時降低利率是有效的,投資和消費都會增加,就業也會擴大。
利率對股票市場有著重要影響。
一般情況下,一旦有中央銀行利息加碼(提高利息)的消息傳出,股市十有八九會下跌。
這主要是因為利率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影響股市:
其一,利率提高,存款收益相應提高,人們就會增加銀行存款而減少股票持有量,即意味著股票需求減少,股價必然下降;
其二,利率的提高導致企業借貸資金的成本增加,預期利潤將減少,人們預期股票價格將下跌,便會拋售股票,從而導致股價下跌;
其三,中央銀行突然大幅提高利率,使經濟體系無法承受高額利率帶來的影響,從而造成經濟衰退,股市必然大跌。
儘管如此,事實上,股票價格變動已經變得非常複雜,利率只是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之一,因而加息對股價下跌的影響很可能被其他的利好因素所抵消。
其實,就利率本身來說,其對股價的影響都不是一致的。
例如:
加息會使得企業經營日益困難,盈利能力下降,此時,有的企業就可能將本來用作投資的錢拿來投入股市以獲取短期的投資收益,從而使得股票需求大增,在股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必然使得股市大漲。所以,利率對股票的影響是複雜的,不能盲目跟風,而需要自己綜合考慮,得出結論。
利率對房價也有著重要影響。
首先,如果利率提高,人們貸款購房需要償還的利息增加,成本增加,從而導致購房需求減少、房價下跌,且利率的提高可能導致部分購房者無力按期償還貸款的本息,發生『斷頭』現象,因而會造成房地產市場的恐慌,使得房價下跌。
其次,房地產建商本身資金很少,大部分都是向銀行借錢蓋房子,當利率大幅提高時,房地產企業的借款成本必然大幅上升,其還貸壓力也將驟然加大,而且利率上升也表示政府在緊縮資金(減少借資金給企業),所以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難度也在增加,此時房地產商將被迫打折銷售房屋以儘快地回收現金流,從而使得房地產交易整體下跌。
回顧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各個國家都經歷了一輪房價上漲期,在此期間人們堅信房價只會上漲而不會下跌,因此房地產投機極為活躍,例如1980年代的日本和自2000年以來的美國。
但是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和世界金融大海嘯的爆發,房地產價格暴跌。這表明隨著房地產價格的連續暴漲,危機也在不斷地孕育,當積聚到一定程度時必然要爆發出來。
有經濟學家指出,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美聯儲提高利率,這使得部分次級貸款者出現『斷頭』,從而打擊了人們對房地產市場的信心,瞬即傳導到投資市場,造成了市場的恐慌,並進一步演化為波及全球的金融大海嘯。
『數位金融』『小而美』的微金融
『餘額寶』—每天都有新收益
P2P—網貸的模式與平台選擇
『理財通』—收益超活期12倍的理財新秀
京東小金庫—整合支付業務
百度金融—百問,百理
銀行新理財—逆襲網際網路『寶寶』
『數位金融』是網際網路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網際網路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當前『數位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如今,『數位金融』已成為金融發展的趨勢。
『餘額寶』每天都有新收益
2013年6月17日,『支付寶』推出『餘額寶』,是『螞蟻金服』旗下的餘額加值服務和活期資金管理服務。
『餘額寶』對接的是天弘基金旗下的『增利寶貨幣基金』。
天弘基金成立於2004年11月8日,2013年,天弘基金通過推出第一支網際網路基金—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餘額寶』),改變了整個基金行業的新業態。
2014年年底,天弘基金公募資產管理規模5898億元人民幣,排名行業第一。
『餘額寶』上線不到6天時間用戶數量就突破了100萬,截止到2016年6月『餘額寶』用戶數量逼近3億,是國內用戶數最多的公募基金公司。
而且,『餘額寶』的註冊和投資流程簡單快捷、易於操作,用戶還可以隨時登錄客戶端進行收益的查詢,方便理財。截至2016年6月30日,『餘額寶』為用戶賺取利潤近93.45億元。
『餘額寶』背後對接天弘基金,用戶將錢轉入『餘額寶』,即默認購買了天弘增利寶,相當於一種投資,錢由基金管理,收益是投資收益,且沒有設置最低理財限制,1元錢即可認購,有利於將社會上的閒散資金聚攏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因而『餘額寶』的收益較之同期的銀行活期儲蓄相比要高出一大截,甚至比一般的銀行理財產品也高很多。
『餘額寶』的收益是按日結算的,計算公式如下:
當日收益=(『餘額寶』確認資金/10000)×每萬份收益
其中,『『餘額寶』確認資金』指當日『餘額寶』內確認的資金數量,以15:00為一個時間界限,每天15:00以後轉入的金額都算作第二天的入帳金額,並且還需要一個工作日的審核時間(週六日及節假日不計入)。為保證儘早獲得收益,最好在工作日週一到週四15:00前進行金額轉入操作。『每萬份收益』指由基金公司公佈的每一萬元的收益情況,這個數值是變化的。
當用戶選擇將資金從『餘額寶』轉出或者使用『餘額寶』進行購物支付,則相當於贖回了增利寶基金份額,且為了方便使用,該貨幣基金不僅『當天贖回、當天到帳』,更可『實時到帳』。
從2016年10月12日起,天弘基金相關負責人證實,『『餘額寶』轉出不收費,轉出包括轉出到本人銀行卡和『支付寶』餘額,均將繼續免費。』並給出建議『如果用戶的『支付寶』餘額裡有閒錢擔心被收費,在新規則實施前即10月12日前把錢轉入『餘額寶』則是一個明智選擇。』
此外,『餘額寶』取現到帳時間為單筆5萬以下第二個自然日24小時前到帳;單筆高於5萬元,提交後的一個工作日內24點前到帳,且大額的資金轉入轉出『餘額寶』也有一定限制,著急提現的需要謹慎操作。
『餘額寶』改變了國人『閒錢儲蓄』的理財習慣。如今,『餘額寶』已成為國民理財的『神器』。目前,『餘額寶』依然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貨幣基金。
正是由於『餘額寶』的橫空出世,拓展了大眾理財的渠道,在『餘額寶』強大的資金聚攏效應影響下,各大銀行紛紛推出類以『餘額寶』的產品以應對挑戰。
例如:平安銀行推出『平安盈』、民生銀行推出『如意寶』、中信銀行聯同信誠基金推出『薪金煲』、興業銀行推出『興業寶』和『掌櫃錢包』等。不過,『寶寶』軍團的出現,並未影響到『餘額寶』中國第一大貨幣基金的地位。
目前,『餘額寶』作為『現金管理工具』的定位已經越來越明顯。
人們已經習慣將手頭閒錢買『餘額寶』等新興的『數位金融』理財產品,少則幾百元,最多上萬元,只留少量現金即可以應付日常所需了。所以,對於保守型投資者或剛進入社會不太會理財的『月光族』,將自己手上的錢投入『餘額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從長期來看,『餘額寶』的收益會逐步回歸到貨幣基金較為均衡的收益水平。
截至2016年12月,『餘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降到了2.6110%,這個收益率是目前一年期銀行『存款利率』1.500%的1.74倍。
顯然,『餘額寶』的收益遠遠高於銀行存款,而且轉入轉出方便、快捷,日常現金可以用『餘額寶』進行管理。從某種程度上,『餘額寶』可以作為活期儲蓄的替代品。
然而,『餘額寶』真的告別了其輝煌的年代,尤其是隨著P2P理財產品的異軍突起。
當然,『餘額寶』作為一款理財產品,用戶將資金轉入『餘額寶』就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必然有風險。
『餘額寶』背後的天弘基金是一款貨幣基金,貨幣基金對『市場利率』有很高的依存度,如果中央銀行降低利率,那麼貨幣基金的收益會迅速下降。
此外,針對網際網路技術風險,『餘額寶』為用戶提高了交易安全,如果用戶妥善保管你的帳戶和密碼,帳號密碼沒有被洩露性基本上就不會出問題。而且為了應對風險,『支付寶』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已經出資11.8億元認購天弘基金,以51%的持股比例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牢牢掌控自己的金融產品安全,保障用戶的利益。同時,『支付寶』還做出了『餘額寶』用戶如果發生資金被竊全額賠償的保證。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餘額寶』在系統方面的風險控制在國內是一流的。
P2P網貸的模式與平台選擇
P2P網貸,又稱為P2P網際網路借款,是『peer to peer』的簡寫,意為『個人對個人』,有人譯為『人人貸』,指個人通過P2P平台,向其他個人提供小額借貸的金融模式。其正確的縮寫形式為PTP,P2P是中國媒體不規範的一種叫法,目前已經被中國網民所熟悉。
P2P網貸的典型模式為:網際網路信貸公司提供平台,由借貸雙方自由競價,並由網貸平台撮合成交。資金借出人獲取利息收益,並承擔風險;資金借入人到期償還本金與利息,網際網路信貸公司則收取中介服務費。P2P平台借助網際網路,為有資金需求和理財需求的個人搭建了一個安全、高效、誠信的網際網路借貸平台,一方面出借人實現了資產的收益增值,另一方面借款人可以在P2P平台上發佈借款需求,快速籌得資金。
英國Zopa被稱為網際網路上第一家P2P銀行,其基於21世紀電腦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而應運而生的新模式,網際網路高效化使得傳統的『多對一』(運用網際網路做直銷),『一對多』(企業網上申請貸款)的兩步走借貸模式,直接跨越到『多對多』(個人對個人放款),從而省去了中間的銀行環節。具體的服務形式有很多,包括發佈信息、信用審核、諮詢、貸款追償等,有些平台還提供資金託管服務,這些都沒有逾越『非債券債務方』的邊界,也就是說平台也是一個中介。
P2P平台2005年開始以網際網路平台方式在英、美等發達國家發展並逐漸成熟,2006年底進入中國。2013年是網貸平台發展黃金時期,以平均每天1~2家上線的速度快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P2P行業在中國大致與美、英等發達國家發展同步,借助信息技術的發展,將過去分散的民間借貸搬到了網際網路上,讓出借人與借款人在網際網路上能夠精準對接。
P2P網貸有以下多種運營模式:
1.純線上模式
資金借貸都是通過線上進行,不結合線下的審核。企業審核借款人的資質往往通過視頻認證、身份證、銀行流水帳單等,此類型的典型平台有拍拍貸、合力貸、人人貸等。
2.線上線下結合模式
借款人在線上提交借款申請,平台通過其所在地代理商採取入戶調查的方式審核借款人的資信情況,此類模式以翼龍貸為代表。
3.債券轉讓模式
公司作為中間人對借款人進行篩選,以個人名義進行借貸之後再將債券轉讓給理財投資者,此類模式以宜信為代表。
現在P2P行業平台信息不對稱,所以P2P網貸仍然是屬高風險投資品種。投資者在接觸P2P網際網路借貸平台時,往往首先會被其較高的收益率所吸引。的確,某些融資項目可以帶給投資者超過10%的收益率,比一般理財產品高出不少。所以,投資P2P網貸的資金一定是配置高風險產品的資金,投資時應分散投資,千萬別孤注一擲。投資者最應該關注的是資金的安全性,對平台背景、平台屬地、業務結構、利率水平、網站軟件等予以綜合考察。此外,還應當考慮資金的流轉是否直接,若P2P網際網路借貸平台本身能夠接觸到資金,則有可能發生資金被中途攔截、轉移的風險。對於借款人是否有抵押物,是否獲得了第三方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擔保以及平台本身是否提供連帶責任等都應該納入考慮範圍。
2014年以來,P2P網貸平台接連出現倒閉,少數平台惡性倒閉的信息也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同時收益率也在不斷下降。但收益率下降其實是P2P網貸回歸理性的良好信號,隨著風控體系的發展,P2P網貸行業的發展將更加趨於差異化和多元化。
那麼,對於P2P網貸存在的上述風險,應該如何防控呢?又該如何選擇安全規範的P2P平台呢?
1.選擇正規的理財平台
正規的P2P理財平台,只是作為撮合借貸雙方的中介,並不接手資金、利息,第三方費用也是非常透明,且第三方費用也是第三方收取,與平台本身並無關係,平台僅收取相應的手續費。因此,在P2P平台投資理財,一定要選擇正規化、規範化、陽光化的平台,這樣才能保證出借資金的安全。
2.選擇『先行墊付』的平台
在保障出借人資金安全方面,有的平台會把借款項目分成不同的標的,平台本身承擔『先行墊付』的職能,當借款人逾期還款時,平台先行墊付給出借人,保障出借人的利益。如,人人貸平台的『先行墊付』功能就完全保障了投資人的本金安全。
3.選擇審核流程嚴格的平台
在選擇P2P平台時,要考察平台是否有一套完善的風險管控技術,是否有抵押,是否有一套嚴格的信用審核流程,是否有一個成熟的風險控制團隊,是否有還款風險金,是否每一筆債券都是非常透明。
4.選擇大平台
一般而言,大平台也是其實力的體現,規模越大其風險管控越嚴格。平台背景的優先等級如下:政府機構背景、銀行金融集團背景,其次是持牌的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性擔保公司,再次是非融資性擔保公司,投資公司,典當公司,財富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私募股權基金,最後是普通的金融諮詢服務公司,電子商務公司,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等。
5.選擇合適的利率水平
風險總是與收益成正比,但在P2P行業中,利率高低並不體現安全性。因為影響利率水平的因素除綜合運營成本外,還與市場環境、放貸水平、風控能力有關。
現階段由於網貸理念尚未能普及,同時,相關監督法律法規不夠齊全、技術不夠完善,使得一些網貸平台攜款惡性倒閉現象時有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P2P網貸的發展。2014年,P2P理財行業被納入銀監會監管範圍,P2P理財平台將走向正規化、標準化。
平台惡性倒閉之初一般都會有些徵兆,例如:網站不能正常登錄、提現不及時、短期連續出現巨額標的等,在這些不正常現象連續出現時,投資者就該提高警惕了,一旦發生提現困難就應該儘快找到平台管理層嚴正交涉,要求其儘快還款。在還款請求沒有響應後,投資人應立刻聯合其他投資人到平台所在地公安局經偵大隊報案,同時聘請律師和平台接觸解決問題,以保障自己的正當利益。
可見,一家值得信賴的平台必然在安全指數上會更讓人們信服。
『理財通』- 收益超越活期存款利息12倍的理財新秀
『理財通』,屬騰訊官方理財平台,是騰訊財付通與多家金融機構合作,為用戶提供多樣化理財服務的平台。在『理財通』平台,金融機構作為金融產品的提供方,負責金融產品的結構設計和資產運作,為用戶提供帳戶開立、帳戶登記、產品買入、收益分配、產品取出、份額查詢等服務,同時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以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資產,保障用戶的合法權益。『理財通』精選貨幣基金、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多款理財產品。可通過官網、微信、手機QQ三平台靈活操作,隨時隨地無縫理財。官網最高支持1000萬額度!
『理財通』與多家基金公司合作,給用戶更多元化的選擇。『理財通』不直接提供金融產品,不參與投資,所以不承擔風險。金融機構作為金融產品的提供方,負責金融產品的設計以及與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簽約履行投資管理服務,並進行資產配置。用戶在『理財通』購買相關金融產品時,需要瞭解相關金融產品的投資風險,獨立做出投資決策。
『理財通』平台可以使用多張銀行卡購買產品,但只能轉出到一張銀行卡內。第一筆購買使用的銀行卡將作為『理財通』安全卡,資金僅可使用此卡進行贖回。安全卡就是為了保障『理財通』帳戶資金安全,『理財通』暫不支持支付與轉帳。同時,『理財通』還將對安全卡進行24小時資金監控,確保資金帳戶安全。
2014年1月22日消息,經過一周的測試,騰訊『理財通』正式上線。截至2016年6月,『理財通』總用戶數超過6000萬,累計為用戶賺了超過70億元。
『理財通』平台金融產品類別主要有以下4種:
1.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是一種可以隨時申購贖回的基金產品,資產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內,平均期限120天),如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企業債券(信用等級較高)、商業存款等短期有價證券。
貨幣基金整體流動性好於其他基金品種,快速贖回當天發起最快當天到帳,普通贖回當天發起T+1日後到帳。
貨幣基金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健,出現虧損的可能性較小。但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虧損風險,例如::投資的債券發生違約,不能償付,可能產生虧損;多數用戶同時贖回時,基金短期內需要大量現金兌付,集中拋售債券,可能產生虧損。其風險和預期收益低於股票型、混合型及債券型基金。
目前,『理財通』貨幣基金主要有華夏基金財富寶、匯添富基金全額寶、易方達基金易理財、廣發基金天天紅四種產品供客戶選擇。
2.定期理財
定期理財是指有固定投資期限的一種基金產品,一般為1~3個月,到期即可贖回。支持預約贖回,到帳時間都為T+1。定期理財相對比貨幣基金可以獲得更高收益,出現虧損的可能性較小。但在一些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虧損風險,如:投資的債券發生違約不能償付、『市場利率』上升導致債券價格下降時可能產生虧損。
目前,『理財通』定期理財主要有平安聚富季季盈第5期、民生加銀理財月度、招商招利月度理財、銀華雙月理財等產品供客戶選擇。
3.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是指由基金公司運作,以特定指數(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日經225指數等)為標的指數,並以該指數的成分股為投資對象,通過購買該指數的全部或部分成分股構建投資組合,以追蹤標的指數表現的基金產品。通常『指數漲基金漲,指數跌基金跌』。指數基金屬高風險產品,熊市和牛市差別很大,投資時需要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目前,『理財通』指數基金提供易方達滬深300ETF聯接、嘉實滬深300ETF聯接、工銀滬深300指數、南方中證500ETF聯接、華夏滬港通恒生ETF聯接、易方達恒生中國企業ETF聯接等產品供客戶選擇。
4.保險理財
保險理財產品是由保險公司發行,受保監會監管的投資理財產品,主要投資於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銀行存款、短期債券、信用等級較高的類證券化金融產品以及保監會允許的其他投資產品。保險理財一般包括萬能險、投連險、分紅險、養老險等,其投資風險高於貨幣基金。
在此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保險理財不具備保險保障功能,僅作為投資者提供專業的投資理財服務,不具備醫療、意外、身故賠付等保險保障的功能。保險理財大多採用定期繳費,繳費滿一定年限後,按定期的方式分期返還本息。
目前,『理財通』保險理財提供國壽嘉年天天盈、平安養老富盈5號、太平養老頤養太平1號等產品供客戶選擇。
京東小金庫整合支付業務
『數位金融』的風生水起也極大地激發了貨幣基金的發展潛力,據基金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前兩月,貨幣基金規模增長近7000億元,整體規模已達1.4兆元,佔據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的1/4。目前,各大基金公司仍在趁熱打鐵,加緊與各種電商平台合作,並逐漸適應『網際網路速度』。
2014年3月28日,京東網際網路理財產品—『小金庫』上線,作為京東金融平台的『開門紅』。從電商到金融,京東個人帳戶體系由此形成了完整閉環。此外,未來不僅有基金業務,還會包括信用卡業務、保險業務以及一些銀行理財和個人貸款。小金庫的7日年化收益超過5.6%,在網際網路各寶的收益中處於中上游。
『小金庫』是基於京東帳戶體系的承載體—網銀錢包推出的,目的在於整合京東用戶的購物付款、資金管理、消費信貸和投資理財需求。『小金庫』將首先服務於京東1億多的用戶,並緊緊圍繞京東自身的業務展開。
『小金庫』首先將上線兩款貨幣基金產品,分別為嘉實基金的『活錢包』與鵬華基金的『增值寶』,購買京東小金庫相當於購買了一隻貨幣基金。
京東小金庫與阿裡推出的『餘額寶』類似,用戶把資金轉入『小金庫』之後,就可以購買貨幣基金產品,同時『小金庫』裡的資金也隨時可以在京東商城購物。京東小金庫是京東金融集團為用戶提供的個人資產加值服務,讓用戶的閒散資金也能獲得高於普通儲蓄的收益。
收益計算公式如下:
收益=(京東小金庫內已確認份額的資金/10000)×當天基金公司公佈的每萬份收益
京東小金庫的收益是每日結算且複利計算收益,獲得的收益自動作為本金第二天重新獲得新的收益。
轉入京東小金庫的資金在第二個工作日由基金公司進行份額確認,對已確認的份額會開始計算收益,收益計入您的京東小金庫資金內,請在份額確認後的第二天15:00後查看收益。15:00後轉入的資金會順延1個工作日確認,雙休日及國家法定假期,基金公司不進行份額確認。例如:週四15:00後轉入的基金,基金公司下週一完成份額確認。
將資金轉入京東小金庫相當於購買貨幣基金產品。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證券投資基金稅收問題的通知》,對投資者從基金分配中獲得的股票的股息、紅利收入以及企業債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發行債券的企業在向基金派發股息、紅利、利息時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基金向個人投資者分配股息、紅利、利息時,不再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京東小金庫的資金由華泰保險公司全額承保。京東小金庫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用戶的隱私信息進行嚴格保護;京東小金庫採用業界最先進的加密技術,用戶的註冊信息、帳戶收支信息都已進行高強度加密處理,不會被不法分子竊取到;京東小金庫設有嚴格的安全系統,未經允許的員工不可獲取用戶的相關信息;京東小金庫絕不會將用戶的帳戶信息、銀行信息以任何形式透露給第三方。
京東小金庫認購門檻為1元,沒有申購贖回費。根據基金行業歷史經驗,建議持有100元以上,可以有較高概率獲得收益(若當天收益不到1分錢,系統可能不會分配收益,且也不會累積)。
京東小金庫轉入嘉實活錢包,單日、單筆限額500萬,單日無限次,每月無最大額度限制。京東小金庫轉入鵬華增值寶,單日、單筆無限額,單日無限次,每月最大額度限制為100萬。
京東小金庫提現至銀行卡單筆限額為5萬,單日限次3次,單日限額為15萬,單月累計無限額。京東小金庫轉出至網銀錢包單筆限額為5萬,單日限次為3次,單日限額為15萬,每月最大額度限制為100萬。
百度金融百問,百理
百度理財是百度金融旗下專業的網際網路理財平台,目前包括活期理財、安心理財、成長投資、智能投資管家等核心服務。其中主打的活期與安心理財產品屬低風險產品,讓用戶能夠安心理財,放心投資。
此外,百度理財還推出智能投資管家服務,根據用戶的個性化理財需求,智能推薦專業的資產配置方案,幫助用戶合理管理資產流動、分散投資風險。下面主要介紹百度旗下主要理財產品:
1.百賺
『百賺』,是百度理財最新推出的財富加值服務,是百度理財和華夏基金合作推出的一款理財產品(華夏現金增利E類)。該產品主要投資於期限在1年以內的國債、中央銀行票據、銀行存單等安全性較高、收益穩定的金融工具,不投資股票等風險市場,與股市無直接聯繫,所以風險較低。
目前百賺支持7家儲蓄卡的資金購買。1元起投,投錢收錢不收取任何手續費。百賺屬貨幣型基金,風險低,收益率還是遠高於銀行同期『存款利率』,安全性有保障。
(1)百賺180天,是一款保本的保險型理財產品,由華夏搖錢樹兩全保險(萬能型,B款)構成,持有滿180天退出不收取手續費,180天內領取會有相應的費用扣取;本產品目前只支持全部領取,不支持部分領取。
本產品保險期為十年,保險期滿前如您不領取,可持續享受收益;本產品沒有任何申購費用,資金100%進入個人帳戶;保單生效之日零時起10個自然日內(含第10日)為猶豫期(各地如有特殊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猶豫期內要求解除合同的,不收取任何手續費,退還所交全部保險費(無利息)。
持有本產品即將滿180天時,用戶可以在小金庫中選擇收錢至銀行卡,並確認用戶已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或掃描件;或選擇繼續持有本產品並享受高收益,一直到保險期滿,屆時產品提供方華夏人壽會主動聯繫用戶辦理退出事宜。
根據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為了用戶的資金安全,退保或全額領取需上傳身份證正反面照片或掃描件。若身份證未上傳,將影響用戶辦理相關業務(如撤單、退保等,身份證審核需3個工作日)。
(2)百賺365天,本產品是一款具有理財功能的保險產品,是由生命e理財年金保險(萬能型)構成,保險期為終身,持有該產品滿1年後退保或者全額領取不收取手續費,一年內領取會有相應的費用扣取。
客戶收到電子保單次日零時起十日內為猶豫期(各地如有特殊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猶豫期內要求解除本合同,將全額無息退還已交保費;猶豫期後要求提前領取,如果持有本產品未滿一年的,會按照帳戶價值的5%收取手續費。持有滿1年全額領取不收取手續費。
若需提前退保,請撥打百度客服1010-0066諮詢退出事宜,並上傳用戶的身份證正反面照片或掃描件。
本產品的最低保證利率為年利率2.5%,2015年5月14日之前購買該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50%。2015年5月14日~2015年7月10日購買百賺365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23%,2015年7月13日起購買百賺365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680%。
(3)百賺利滾利版。百賺利滾利版背後是嘉實的一支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是一種較低風險投資品種,它類似活期儲蓄有定期儲蓄的收益(2012年嘉實貨幣基金收益4.16%),具有高流動性、高收益和高安全性的特性,被譽為『准儲蓄』。貨幣基金主要投資銀行存款和債券來獲得存款利息和債券投資收益,不投資股票,風險較低。嘉實管理的嘉實貨幣基金自2005年成立以來,未出現過負收益。貨幣基金常用的兩個評估收益的指標,一個是每萬份收益,另一個是七天年化收益率。貨幣基金購買和贖回均是按1元計價的。
目前,百賺利滾利版對購買額是有限制的,每一個帳戶每天最多只能購買5萬元。
2.百發
『百發』其實並不是一個產品,而是『數位金融』模式的創新,是一個組合形式的理財計劃。『百發』理財產品屬貨幣型基金,主要的投資領域是一年以內的銀行定期存款、銀行大額存單、中央銀行票據以及剩餘期限在397天以內的債券,投資領域相對安全,風險較低。
投資者購買『百發』產品,只需要把錢從銀行轉帳到『百發』即可,不收取手續費。對於資金體現,也可及時轉帳到綁定的銀行帳號,提現也是不收取手續費的。
『百發』是百度進軍金融領域的重要一步,其推出時間要遠遠晚於其他網際網路理財產品。有媒體報道,百度曾對證監會表示將拿出3億元補貼消費者,所以這些補貼就是消費的保證。
(1)百發100指數,是『百發』系列指數中的第一支產品,全稱『廣發中證百度百發策略100指數型證券投資基金』,由百度公司、中證指數公司、廣發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強合作編製並對外發佈的網際網路指數。百發100基金創新融合網際網路、大數據與量化策略,是國內首支網際網路大數據基金,為網民提供了投資大數據獲利機會。
百發100源於對網際網路海量用戶的搜索數據和用戶行為數據的挖掘,百發100的成分股大多集中於基本面優良、契合市場或行業輪動特點等具有穩定業績回報和投資價值的股票。結合大數據因子設計、編製有效的BFS指數模型進行量化分析,並每月調整一次成分股,更敏銳地反映股票搜索熱度,其純正的網際網路基因為投資提供更精確的市場風向標。
『百發100』指數投資理財時機屬投資指數型證券投資基金。指數超額收益顯著,投資增值成長性優秀;大數據技術結合量化投資策略,把握市場投資熱點;指數實盤運行表現優異。
(2)百發精選,全稱『廣發百發大數據策略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投錢起點10元起投。百發精選以中證800指數成分建立初選庫,既涵蓋中證500中小市值成長股,又囊括滬深300大市值價值股,樣本均衡,長期領漲。結合百發大數據對高緯度、大規模的複雜數據優異的處理能力,精選出極具投資價值的個股,建立量化模型,實施對沖,快速適應市場變化,化解風險。
3.百度理財B
2013年10月28日,百度理財平台的首款產品『百度理財B』上市遭哄搶,10億元額度4小時售罄。
『百度理財B』和『百賺』不僅投資標的一樣,而且都可T+0快速贖回。『百度理財B』對接的華夏現金增利E,有額度限制,因為購買了『百度理財B』的用戶擁有一個百寶箱。百寶箱內獎勵的多少跟投資者持有百度理財B的金額和時長有關。這意味著,如果投資者提前贖回『百度理財B』,會影響到百寶箱裡的獎勵。
銀行新理財逆襲網際網路『寶寶』
自2013年以來,『餘額寶』最高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接近7%,2014年其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也在4.83%左右,2016年12月20日『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降至2.78%,幾乎被腰斬。『理財通』7日年化收益率也跌倒2.76%。各大網際網路收益持續下跌。
與此同時,各家銀行推出了自己的理財產品。例如:薪金寶、活期寶、現金寶、平安盈、掌櫃錢包、如意寶等,且與網際網路類似,都是貨幣基金,自由贖回,零手續費。銀行系理財產品的收益也逐漸趕超網際網路。目前,平安盈7日年化收益率有2.94%,掌櫃錢包7日年化收益率有2.66%,如意寶7日年化收益率有2.72%。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網際網路+銀行』不但幫助銀行輕鬆突破了固有的業務和商業模式,而且使其具有『無限擴展』的可能。實際上,從安全性方面來說,以銀行做背景的銀行系『數位金融』理財產品具有天然的優勢。
1.工商銀行『薪金寶』
對接的是貨幣基金—工銀薪金貨幣A,其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如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商業票據、銀行定期存單、企業債券、商業存款等。工商銀行薪金寶的購買起點為100元,認購費、申購費、贖回費均免費。另外,工銀薪金寶只能在工作日購買,贖回到帳時間是T+1個工作日,例如:今天15:00之前贖回,則明天24:00之前到帳;如果是週五15:00後贖回,則下週二的24:00之前到帳。
購買工銀薪金寶之前需要攜帶身份證與工行儲蓄卡到工行網點做一份風險評估報告,比多數網際網路多了一道程序。
目前工銀薪金寶有4條購買途徑:(1)工商銀行網點櫃檯;(2)工商銀行多媒體自助終端機;(3)工商銀行網路銀行(需要U盾);(4)工商銀行手機銀行(需要U盾)。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手機銀行購買也需要通過U盾,如果你之前用的是電腦與手機通用接口的U盾,則無須更換,但是如果接口不同則需要更換。
2.中國銀行『活期寶』
『活期寶』是中國銀行繼中國工商銀行推出自己的類『餘額寶』業務後國內第二大國有銀行推出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該產品是中國銀行旗下中銀基金推出的一款貨幣基金產品,主要投資於現金、通知存款、一年以內(含一年)的銀行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剩餘期限(或回售期限)在397天以內(含397天)的債券、資產支持證券、中期票據;期限在一年以內(含一年)的債券回購、期限在一年以內(含一年)的中央銀行票據、短期融資券,及法律法規或中國證監會允許基金投資的其他金融工具。收益遠超活期。從歷史數據來看,貨幣基金收益穩定風險極小。
『活期寶』每日計算當日收益並分配,且每日進行支付。每日收益轉為基金份額,滾動投資。1元起購,零手續費。隨時取現,可當天(T+0)快速贖回,即時到帳。(快速贖回暫只支持中行卡,單筆及單日上限均為30萬元,7×24小時)。安全有保障,由基金託管銀行對中銀活期寶貨幣基金的資金實行全程監控,確保資金安全!
『活期寶』比較適合工薪族、理財新人等追求低風險收益相對更好的人群投資。
3.交通銀行『超級現金寶』
『超級現金寶』是交銀施羅德基金網上直銷為您提供的現金管理帳戶,充值『超級現金寶』即購買『交銀現金寶貨幣基金A』。閒置資金存入超級現金寶,存取和活期存款一樣方便,但收益遠超活期。
超級現金寶可以當成活期用。支持7×24小時實時存取,取現1秒到帳,實時取現額度最高達500萬。每日計息分紅,收益遠高於活期存款。1分錢起存,存取零費用。
交銀現金寶對接的是交銀貨幣基金,由於貨幣基金主要投資於流動性高、收益穩定的短期貨幣工具,不參與股票投資,因此風險低,歷史上出現本金虧損的概率極低。
4.平安銀行『平安盈』
『平安盈』是平安銀行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包括但不限於保險公司、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等),在網際網路上通過財富e為投資者提供的系列金融產品服務。目前『平安盈』提供南方現金增利基金、平安大華日增利貨幣基金的快速轉入及轉出。
平安盈的收益遠超活期,天天計算收益,月月進行分紅,且分紅免稅收;投資起點更低,1分錢起購,轉入與轉出均不會產生任何手續費;需要資金時,可T+0實時轉出、節假日也可實時轉出,還可直接購買基金、理財產品、轉帳或信用卡還款;安全性好,主要投資短期貨幣工具,如存款、中央銀行票據等,風險小。
5.興業銀行『掌櫃錢包』
『掌櫃錢包』是興業銀行推出的一款餘額理財工具,除了具備與其他餘額理財產品相似的『7×24小時交易』『T+0贖回到帳』等特性外,『掌櫃錢包』還具備『1分錢起購』『當日申購無上限』『具備目前業內最高當日贖回額度3000萬元』和『贖回資金瞬間到帳』等獨特創新特點。
『掌櫃錢包』通過『錢大掌櫃』連接的眾多銀聯平台合作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實現各種理財功能的無縫式交易。諸如用戶在『錢大掌櫃』看到心儀的理財產品,但是由於目前距離發行日較遠,那麼可以將資金存入到掌櫃錢包中,在這段時間即可享受收益。然後在發行期臨近的時候,將掌櫃錢包的資金取出並申購心儀的銀行理財產品。目前,『錢大掌櫃』已支持80多家銀行卡購買,使得『掌櫃錢包』的覆蓋面更加廣泛。
『掌櫃錢包』帳戶體系採取全封閉策略,投資者錢包裡的資金最終只能回到開戶時所綁定的銀行卡裡,即使客戶的登錄密碼和轉帳密碼不慎洩露,他人也無法轉走掌櫃錢包內的資金,所以貨幣基金交易的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6.民生銀行『如意寶』
『如意寶』是一款基於貨幣基金的網際網路餘額理財產品,主要對接的貨幣基金—民生加銀現金寶基金,其成立於2013年10月,民生加銀基金作為民生銀行控股的基金公司,是『如意寶』的主要貨幣基金提供方。貨幣基金不承諾保本,但實際上貨幣基金發生本金虧損的概率很小。
通常,人們可以在民生銀行網站平台上購買『如意寶』。1分錢就可起投、門檻低、自動申購、隨用隨取(T+0)等優勢,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投資理財服務,為客戶餘額理財、資產增值帶來全新的體驗。目前直銷銀行已開通並提供網站、手機APP、微信等渠道7×24小時服務,任意一張銀行卡均可購買。未來,民生銀行直銷銀行將持續推出理財、貴金屬、小額消費貸款、公共繳費等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數位金融』服務需求。
7.中信銀行『薪金煲』
『薪金煲』是中信銀行於2014年推出的現金管理工具,是為客戶提供的一項活期資金餘額增值業務。中信銀行借記卡客戶開通『薪金煲』業務後,選擇與指定基金公司貨幣基金綁定,可在原卡功能外增加貨幣基金投資功能,自動進行活基(活期+貨基)申贖兩變,滿足ATM取款、轉帳、POS刷卡消費,自動關聯還信用卡、房貸、車貸等支付需求。既讓您享受到活期存款的便利,又有望獲得更高的貨幣基金收益。
申請快速贖回基金份額,不享受當日損益,申請普通贖回基金份額,則可享受當日損益。每個開放日15:00前發起的有效主動轉入(申購)份額將自下一個交易日起開始計算損益。投資者購買『薪金煲』,享受的收益實際為該貨幣基金產品的收益。貨幣基金收益並不穩定,因此『薪金煲』也不固定。
8.廣發銀行『智能金帳戶』
『智能金帳戶』指廣發銀行與易方達基金合作,整合了儲蓄帳戶、貨幣基金及信用卡三種金融產品,一個帳戶即可幫助客戶實現現金管理、財富增值及信用卡便利支付的三重『自動化』體驗。
客戶只需在廣發銀行網路銀行進行簡單操作,在設定最低留存現金額度及最高扣款金額後,客戶儲蓄卡該範圍內活期餘額都自動申購成貨幣基金,智能便捷。如客戶遇到特定的資金使用需求,『智能金帳戶』內貨幣基金的贖回同樣方便,僅需登陸廣發銀行網路銀行進行簡單操作即可。幫助客戶真正實現收益性和流動性的有效平衡。
客戶通過貨幣基金實現支付消費帳單,在享受信用透支消費,確保準時還款的同時,通過把現金資產投資兼具高流動性和穩健收益的易方達貨幣A貨幣基金,可獲得最高相當於活期存款的收益,由此實現『用銀行的錢消費,用自己的錢投資』,讓客戶的活期資金獲得最大效率的目的。
匯率與外國人做買賣要懂匯率
外匯市場—左手交錢,右手也交錢
匯率制度—反映市場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外匯儲備—維護國家在國際上的信譽和地位
人民幣入籃SDR—國際化之路展開新篇章
匯率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槓桿,其變動會通過影響進出口、物價和資本流向來作用於宏觀經濟。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甚至是個人,都要關注匯率問題。因為它涉及國家的穩定和繁榮,涉及企業的國際化發展,以及對個人投資產生影響。
外匯市場左手交錢,右手也交錢
隨著國際貿易往來的頻繁,銀行外匯業務的發展,使不同國家間的貨幣購買力轉移成為可能。而且,外匯還可以發揮調劑國家之間資金餘缺的作用。例如:發展中國家急需建設資金,而發達國家則要為其剩餘資金尋找出路,這就需要外匯市場發揮資金調劑的作用。
什麼是外匯呢?
簡單地說,就是以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結算的支付憑證。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外匯:指的是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
中國1997年修正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國外貨幣,包括鑄幣、鈔票等;外幣支付憑證,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息票等;特別提款權、歐洲貨幣單位;其他外匯資產。』
狹義的外匯:指的是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它必須具備三個特點:可支付性(必須以外國貨幣表示的資產)、可獲得性(必須是在國外能夠得到補償的債權)和可兌換性(必須是可以自由兌換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幣資產)。
知道了什麼是外匯,接下來我們再來瞭解外匯市場。
外匯市場,即全球外匯買賣的市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日交易量高達4兆美元。
外匯市場雖然被稱為市場,但其並沒有具體交易場所,而主要是通過電腦網際網路進行外匯買賣交易活動。
外匯市場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外匯市場:
是指所有進行外匯交易的場所。為了進行貿易結算,商人們必須到市場上進行不同貨幣之間的交換,這種買賣不同國家貨幣的場所就是廣義的外匯市場。
狹義的外匯市場:
是指外匯銀行之間進行外匯交易的場所。外匯銀行買賣外匯,要產生差額,形成外匯頭寸的盈缺,由於市場上匯率千變萬化,銀行外匯頭寸的盈缺都會帶來損失,因此外匯銀行要對多餘的頭寸拋出,或對短缺的頭寸補進。各外匯銀行都進行頭寸的拋補,就形成了銀行間的外匯交易市場。
##什麼是頭寸?
人們常常在金融和商業領域中談及一個專有名詞--頭寸,那什麼是頭寸?其實頭寸也稱為「倉位」(Postion),即買賣金融產品的合約。
我們通常將開始進行買賣頭寸的這一行為稱為「建倉」,新的倉位叫「新倉」,而持有這些倉位稱為「持倉」。
而在外匯領域中的頭寸是指外匯持有額,簡單來說就是外匯買賣餘額。
外匯交易者通過建倉以賺取外匯差價,從而獲利。
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通常會在外匯交易平台上選擇「開倉指令」進行建倉,如果我們的外匯交易賬戶是用美元作為結算單位,如下圖,我們建立歐元/美元的頭寸數量為1,那麼每當歐元/美元上漲或下跌1點時,我們都會盈利或虧損1美元。
全球主要外匯市場是由銀行等金融機構、自營交易商、大型跨國企業參與,通過中介機構或電訊系統聯結,以各種貨幣為買賣對象的交易市場。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主要的外匯市場。其中,最重要的有歐洲的倫敦、法蘭克福、蘇黎世和巴黎;美洲的紐約和洛杉磯;大洋洲的悉尼;亞洲的東京、新加坡等。這些外匯市場以其所在的城市為中心,輻射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
中國人民銀行於1994年4月成立了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1996年1月啟用人民幣信用拆借系統,隨後又推出了交易系統,2002年6月又開辦了外幣拆借中介業務,已初步實現了『多種技術手段、多種交易方式、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要』的目標。
外匯市場由主體和客體兩部分構成。
外匯市場的主體是指參與交易者,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外匯銀行。是指本國中央銀行批准的外匯指定交易銀行或金融機構,既可以從事針對客戶個人的零售業務,也可以從事針對同行的批發業務。具體包括可以經營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外國商業銀行分支機搆、其他金融機構(如信託投資公司、財務公司)。
(2)外匯經紀人。是指經中央銀行核准為雙方接洽外匯交易賺取傭金的中間商。
(3)客戶。是指與外匯銀行發生外匯交易關係的機構和個人。
(4)中央銀行及其官方機構。由於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具有相當數量的外匯餘額作為國際儲備,同時又承擔著維護本國金融穩定的職責。所以,中央銀行經常會通過買賣某種國際貨幣的方式來干預外匯市場,保持本國貨幣匯率。
外匯市場的客體是指交易對象,包括各種可自由交換的外幣、外幣有價證券、支付憑證等。
一般來說,外匯市場的類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
1.根據外匯市場的性質來劃分
根據外匯市場交易的性質,可分為傳統外匯市場和創新外匯市場。
(1)在傳統外匯市場上進行的是傳統的外匯交易,主要包括即期外匯交易、遠期外匯交易、套匯交易和掉期交易。
即期外匯交易,又稱為現貨交易或現期交易,是指外匯買賣成交後,交易雙方於當天或兩個交易日內辦理交割手續的一種交易行為。
即期外匯交易是外匯市場上最常見、最普遍的交易方式,主要是因為即期外匯買賣不但可以滿足買方臨時性的付款需要,也可以幫助買賣雙方調整外匯頭寸的貨幣比例,以避免外匯匯率風險。
遠期外匯交易,指市場交易主體在成交後,按照遠期合同規定,在未來(一般在成交日後的3個營業日之後)按規定的日期交易的外匯交易。
遠期外匯交易是有效的外匯市場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雖然遠期外匯交易在簽訂合同時不發生資金轉移,但為了表示誠意,雙方在簽訂這份合同時需要交納一定的保證金。遠期外匯交易的期限一般間隔是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以3個月最常見。
套匯交易,是指利用不同地點、不同貨幣品種匯率的高低差異進行賤買貴賣,從中獲取差價。
由於受多種因素影響,每個國家的外匯市場匯率都有高低之差,當這種差異大到從中進行異地套匯有利可圖時,就可以在這個市場上以低匯率買進,同時在另一個市場上以相對較高的匯率賣出以獲取差價。
掉期外匯交易,就是通常所說的時間套匯,是指同時買入和賣出同一種金額的某種外匯,但買入和賣出的交割時間不同。
較為常見的是貨幣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前者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交易,後者是同種貨幣資金的不同種類利率之間的交換交易,一般不伴隨本金的交換。
掉期交易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金融衍生產品之一,已成為國際金融機構規避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重要工具。
(2)在創新外匯市場上進行的是創新的外匯交易,包括外匯期貨、外匯期權和貨幣互換等。
外匯期貨,又稱為貨幣期貨,是在最終交易日按照當時的匯率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外一種貨幣的期貨合約。
外匯期權,也稱為貨幣期權,指合約購買方在向出售方支付一定期權費後,所獲得的在未來約定日期或一定時間內,按照規定匯率買進或者賣出一定數量外匯資產的選擇權。
貨幣互換,又稱貨幣掉期,是指兩筆金額相同、期限相同、計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貨幣不同的債務資金之間的調換,同時也進行不同利息額的貨幣調換。
2.根據外匯交易的組織形式來劃分
從外匯交易的組織形式看,可分為有形外匯市場和無形外匯市場。
(1)有形外匯市場,指交易參與者在專門的交易所,在規定的交易時間內進行外匯交易,主要存在於巴黎、法蘭克福、米蘭和布魯塞爾等地。
(2)無形外匯市場,指交易參與者利用電話和電腦網際網路等現代化通信手段進行交易,沒有具體的交易場所,同時也沒有固定的開盤和收盤時間,普遍存在於倫敦、紐約、東京和蘇黎世等地。
3.根據外匯交易額度來劃分
根據外匯交易額度的不同,可分為批發外匯市場和零售外匯市場。
(1)批發外匯市場,這種交易的額度一般比較大,多指銀行同業之間進行外匯交易的市場,包括從事外匯業務的銀行之間,從事外匯業務的銀行與中央銀行之間,以及各國中央銀行之間進行的外匯交易。
(2)零售外匯市場,指銀行與其客戶之間進行外匯交易的市場,這種外匯交易的額度一般相對比較小。
匯率制度反映市場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國與國之間貨幣兌換的比率叫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
匯率不但會影響一國的物價、就業和經濟的增長速度,而且還會影響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的質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匯率問題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貨幣理論問題,實質上已演變為一個各利益集團利益博弈的問題。
就美元中間價來說,1美元=6.8686人民幣元,這就表明每1美元價值人民幣6.8686元,這就是美元的價格,就是美元的匯率。對於中國來說,人民幣是本幣,美元是外國貨幣,於是用本幣表示外國貨幣的方法在金融學上被稱為『直接標價法』,即直接標示出外國貨幣的本幣價格。因此,在直接標價法下,匯率越大,表明外國貨幣越值錢,本國貨幣就越不值錢,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使用直接標價法。
那麼反過來,我們可以用外國貨幣來表示一定數量的本幣,也就是說,以本國貨幣作為基準貨幣,其數額不變,而外國貨幣的數額則隨本國貨幣或外國貨幣值的變化,這種標價法被稱為『間接標價法』。此時,匯率越大,表明同樣多的本幣可以換回更多的外國貨幣,本幣越來越值錢、越升值,而外國貨幣就越貶值。世界上只有英國、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使用間接標價法。對於美國來說,美元是本幣,美國人用美元表示任何貨幣的價格,如1美元=0.9442歐元、1美元=0.8052英鎊、1美元=112.38日元,這對美國來說就是間接標價法。由於美元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特殊地位,這種標價法也廣為世界其他國家所採用,稱為美元標價法。
瞭解了匯率標價法,接下來我們來區分幾種重要的匯率。
1.按照匯率是否統一,可分為單一匯率和複匯率
單一匯率是指一國貨幣對某一外幣只有一種匯率,不管任何不同性質和用途的外匯收付均按此匯率計算。
複匯率也稱多種匯率,指對於不同性質和用途的外匯採用不同的匯率進行計算,這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安排。一般而言,採用複匯率制度的是缺乏外匯的發展中國家,採用複匯率制度的原因在於引導外匯的合理流向,實現外匯價值的最大化。譬如,很多國家對奢侈品進口所採用的外匯價格十分高昂,目的在於控制並減少奢侈品的進口。
2.按照匯率制度的不同,可分為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
固定匯率是指一國貨幣同另一國貨幣的匯率基本固定,匯率波動幅度通常限制在±1%範圍之內。
浮動匯率是指貨幣當局不規定任何匯率波動的上下限,匯率水平完全由外匯市場供求關係來決定。
事實上,當今世界上嚴格實施固定匯率制度或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極少,各國的貨幣當局或多或少地都會對匯率進行一定程度的操縱,所以各國的匯率制度大多介於浮動匯率和固定匯率之間。
那麼,匯率是如何被決定的呢?
在金本位制下,假設每100美元的含金量為10克,而每100元人民幣的含金量為5克,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1美元=人民幣2元。
布雷頓森林會議(Bretton
Woods Conference)之後,各國放棄金本位制度,所以貨幣與黃金脫鉤。如此一來,如何訂定各國貨幣價值的『貴』『賤』成為一個難題。
經濟學家經過多年的推演和求證,推出了很多解釋匯率決定的理論和模型,從不同的角度對匯率決定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並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如『購買力平價理論』、『利率平價理論』、『國際收支理論和資產市場說』等。
不過,雖然這些理論還無法提供有關匯率決定令人信服的見解,但是對於影響匯率變動的各種因素卻研究得比較透徹。
從短期來看,影響匯率波動的因素很多,如經濟數據的公佈,心理預期,政治因素,以及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均會使得匯率發生劇烈的波動。
而從中長期來看,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有國際收支狀況、經濟增長率、利率差異、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通貨膨脹率差異。
1.國際收支狀況
這是影響匯率變動的最直接的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出口額比進口額多,出現貿易順差,相應這個國家掙的外匯就多,花的外匯就少,也就是外匯供給多,需求少,這時,外匯的價格—匯率自然要下跌,該國貨幣也就相應升值。相反,如果一個國家商品和服務的出口比進口少,出現了貿易逆差,相應掙的外匯少,花的外匯多,外匯供給少,需求多,這時,外幣匯率自然會上升,該國貨幣面臨著貶值的壓力。
例如:中國對美國出口順差:人民幣升值,外匯(美元)貶值
2.經濟增長率
如果一國的經濟能夠持續增長,就表明該國的技術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將得到增強,出口創匯能力也能夠穩步增長,順差將會積累,外匯供給將顯著增加,也將逐步擺脫經濟增長初期外匯不足時的『外匯饑渴症』,該國的貨幣將逐步升值;與此同時,持續的經濟增長表明該國具有較好的投資機會和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這將吸引大量的外資進入,從而使得資本帳戶出現順差,使得貨幣的升值態勢進一步加以強化。
3.利率差異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各國之間的資本流動越來越自由。如果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那麼在該國存款的收益將高於其他國家,從而能吸引國外資金流入,外匯供給增加,進而本幣升值;反之,當利率下降時,本幣將貶值。因此有些國家在國際收支出現赤字而本幣貶值時,就會提高本國的利率,以吸引外國資金流入,從而解決本國貨幣的貶值問題。當然,這只是一種選擇而已,還有很多國家甚至放任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
4.財政和貨幣政策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往往會使得本幣升值,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使得經濟出現通貨膨脹,本幣將可能貶值,但同時,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有可能使得經濟出現較快的增長,外資也有可能大量湧入,本幣有可能升值,所以最終的效果要看這兩種政策綜合的影響。(例如:美國現在持續貨幣量化,但是美元貶值不多,可見得仍然有大量的外資投資美國)
5.通貨膨脹率
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較高,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下降,相對於通貨膨脹率較低的國家,其貨幣自然有貶值的壓力。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比其他國家低,其貨幣就有升值的趨勢。
外匯儲備
- 維護國家在國際上的信譽和地位
外匯儲備,也稱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並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外匯儲備的具體形式大多包括(外國有價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
外匯儲備主要用於清償國際收支逆差,以及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該國貨幣的匯率。外匯儲備的多少,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國應付國際收支的能力,關係到該國貨幣匯率的穩定。
保持一定量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係,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來說,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於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於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範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適度的外匯儲備水平取決於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每週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一是:巨額貿易順差(2020年全年貿易順差約6000億美元)
二是:外國直接投資淨流入的大幅增加(2020年外資淨流入314億美元)
三是:外國貸款的持續增多(2020年貸款餘額178.4兆元)
四是:對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的『熱錢』流入。
※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NP 72,447元人民幣
中國外匯儲備從1994年匯改時的516.2億美元,到1996年底,中國外匯儲備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此後四年,儲備上升相對平穩。自2000年起,隨著中國對外經濟與貿易的快速發展,外匯儲備保持了高速增長。2005年末增至8188.72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8537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大持有國。至2010年3月中國外匯儲備已達24470.84億美元,穩居全球第一位。2011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餘額為30447億美元,同比增長24.4%,首次突破3兆美元大關。
對於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又該如何來管理呢?
一般來說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保持外匯儲備的貨幣多元化,以分散匯率變動的風險。
(2)根據進口商品、勞務和其他支付需要,確定各種貨幣的數量、期限結構以及各種貨幣資產在儲備中的比例。
(3)在確定儲備貨幣資產的形式時,既要考慮儲備資產的收益率,也要考慮其流動性、靈活性和安全性。
(4)密切注意儲備貨幣匯率的變化,及時或不定期調整不同幣種儲備資產的比例。
其中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更加側重安全性、流動性和營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是保值和增值的基礎。不僅是針對貨幣匯率、利率風險的防範,更重要的是變現、流通、兌換風險的防範。
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並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並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於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儲備資產作為支付工具,應具備隨時變現的能力。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營利性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在考慮對外支付的情況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在保值的基礎上,不僅要獲取基本利息的收益,還要努力爭取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實現儲備資產的增值。
當然,安全性、流動性和營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因為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
例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於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總之,應盡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採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人民幣入籃 - SDR國際化之路展開新篇章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早期只有香港能夠辦理境外人民幣存貸結算)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加入SDR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必然結果,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正式得到認定。
中國人民幣為什麼能國際化呢?
根據歷史經驗,總結相關要素,影響貨幣國際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條件:
(1)該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規模;
(2)該國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量中的相對規模;
(3)該國貨幣的幣值穩定性;
(4)該國金融市場的穩定和完善程度;
(5)該國貨幣在歷史上的信用如何。
中國為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一直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近幾年治理通貨膨脹,維持人民幣幣值的對內穩定和對外穩定成效顯著。
亞洲金融危機時,其他國家貨幣大幅度貶值,而人民幣則保持了穩定匯價,防止了危機進一步擴大和加深,為人民幣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礎,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創造了前提條件。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對內保持了物價總水平穩定;
(2)對外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穩定;
(3)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有利於世界金融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5)有利於實現擴大就業,緩解中國的就業貨幣流通次數壓力;
(6)有利於實現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經濟目標。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8月,人民幣是第五大支付貨幣,市場佔有率是1.86%。2015年整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同比增長21.7%,占中國大陸同期本外幣跨境收支比重達28.7%。目前,有超過17萬家企業、124家中資銀行和61家外資銀行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境外人民幣覆蓋範圍超過190個國家。
與此同時,中國與國際銀行的合作逐步深化。截至目前,人民銀行與35個境外銀行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全國外匯交易市場已經實現人民幣對澳元、歐元、英鎊直接交易,區域市場銀行櫃檯實現人民幣對泰銖等周邊國家交易。此外,人民幣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建立了人民幣資金跨境收付管理系統。
在經濟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一種國際貨幣的發行權對於一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國貨幣充當國際貨幣,不僅可以取得鑄幣稅的收入,還可以部分地參與國際金融資源的配置。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既能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又可以增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和發言權,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要想在全球金融資源的競爭與博弈中佔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加入貨幣國際化的角逐中。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其依賴於資金財富。因此,一旦實現了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減少中國因使用外幣引起的財富流失,而且將為中國利用資金開闢一條新的渠道。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貨幣國際化也將為本國經濟帶來不確定因素。如何在推進貨幣國際化的進程中,發揮其對本國經濟的有利影響的同時,將不利因素降至最低是一國政府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
通貨膨脹與通縮『金融流感』的影響
通貨膨脹—為什麼口袋裡的錢不值錢了
通貨膨脹效應—通貨膨脹有弊也有利
『通貨緊縮』—通貨膨脹的孿生兄弟
小時候,一塊錢可以買一個小變形金剛,可以理一次頭髮……但是,如果你不捨得花,一直放到幾十年後,你再拿出來,甚至連一個雪糕都買不起了。錢還是那張錢,數值還是那個數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通貨膨脹
- 為什麼口袋裡的錢不值錢了?
全球著名的投資專家「巴菲特」曾經說過:『通貨膨脹是投資者最大的敵人。』那麼,什麼是通貨膨脹呢?
經濟學的定義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實際需要量所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普遍上漲的經濟現象。
通貨膨脹率的計算公式為:
當期通貨膨脹率=(當前價格水平-上期價格水平)÷上期價格水平×100%
世界各國對通貨膨脹程度的度量,大都採用物價指數。度量通貨膨脹程度所採用的指數主要有五種: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零售價格指數(RPI)、批發物價指數(WPI)和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GDPDeflator)。
我們可能會有這種感覺,現在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其實,不僅僅『現在』的錢是這樣,『過去』的錢也是如此,這是一種普遍而正常的金融學現象。
例如:
一位農民在1985年賣掉一頭500斤的豬,得到500元。如果這位農民既沒把錢存進銀行,也沒把錢花掉,而是把這筆錢藏在家裡某個秘密的地方,留作日後養老之用。就這樣,一晃30年過去了,到2015年底,他把30年前藏在家裡的這筆錢拿出來,此時自己辛辛苦苦養豬換來的500元,現在卻只能買到33斤豬肉(按市價15元/斤計算)。
這位農民疑惑了:『為什麼當初賣掉500斤的豬換來的500元錢,現在卻只能買回來33斤豬肉呢?』
其實,這就是通貨膨脹產生的效應。這位農民的500元在1985年確實是一筆『鉅款』了。當時全國人均存款只有幾十元。當時這500元,足夠買一套房子,可現在想買巴掌大的地方都困難。
我們再來算一筆帳,如果你有5000元,以5%的通貨膨脹率來說,你的錢的購買力在不到15年內就會減少一半。通貨膨脹率如果是7%,只要經過21年,你的錢的實際購買力就會降到目前的1/4。在通貨膨脹下,儲蓄存款是不划算的,因為貨幣貶值使得現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下銀行蠶食了我們的財產。
那麼,通貨膨脹是怎樣發生的呢?
一般認為,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需求拉動通貨膨脹
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貨幣的總需求大於總供給,從而引起的價格水平持續上升。具體情況又分為兩種:一是現實因素,二是貨幣因素。
從現實因素看,整個社會都在過度消費(借錢消費)、過度投資(借錢投資),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尤其是過度投資,很容易打破貨幣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平衡,導致價格水平上升。
從貨幣因素看,貨幣供應過度,即會拉動價格上漲。
當然,如果投資增長速度與貨幣總供給增長速度相同,價格依然是可以保持不變的。
例如: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啟動總額達1.75兆美元『量化寬鬆』措施,購買包括國債在內的各類債券;2010年11月,又再度啟動6000億美元的QE2。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應對通貨膨脹。
(2011年3月,拜登總統宣佈啟動總額達1.9兆美元量化寬鬆政策,發放失業救濟金,另需再量化寬鬆1.8兆改善基礎建設工程)
二、成本推動通貨膨脹
是指經濟發展過程中,在沒有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價格水平持續和顯著的上漲。包括:
(1)員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隨著全社會普遍加工資時,就會引發全社會產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而產品和服務價格的上漲,又會拉動員工工資上漲,從而形成工資和價格的交替上漲的局面。
(2)壟斷行業會強行拉動產品和服務價格的升高。如果價格上漲幅度超過成本增長幅度,利潤推動型通貨膨脹就出現了。在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利潤與價格是齊漲共跌的關係,利潤推動型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三、需求與成本共同作用的通貨膨脹
貨幣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會導致通貨膨脹(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在貨幣總需求一定(不存在貨幣總需求拉動)的情況下供給方成本提高也會導致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為緩解通貨膨脹,政府經常會採用推動和需求拉動並存的混合手段,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四、經濟結構型通貨膨脹
不同部門之間貨幣需求結構的轉換、生產率增長水平的差異、與國際市場的聯繫緊密程度等,都會引發結構型通貨膨脹。
(1)貨幣需求結構轉換引發通貨膨脹。在貨幣總需求一定的情況下,某個部門的一部分貨幣需求會轉移到其他部門,而這時候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卻是無法及時轉移的。
這樣一來,貨幣需求增加的那個部門的員工工資就會提高,從而引發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升;同時,貨幣需求減少的部門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又會因為沒能及時轉移,員工工資不會得到減少,從而導致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依然維持在原有水平上。總體上看,這時候產品和服務的總價格水平上升了。
(2)部門生產率增長水平差異引發通貨膨脹。一般來說,產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增長水平要高於服務部門,而這兩大部門的工資增長速度是大體相同的,並且主要取決於產業部門的生產率增長水平。換句話說,產業部門的生產率提高得快,工資增長速度就快,同時也會使服務部門的工資增長速度得到相應提高。
(3)部門差異在國際的傳遞。當全球市場價格處於上漲進程中時,必然會影響到這個特定國家的價格上漲幅度。只要這個國家無法決定國際市場產品價格,該國的開放經濟部門和非開放經濟部門就都要受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尤其是開放經濟部門,它受到的影響更直接、更緊密。具體來說,當全球貨幣市場價格上漲時,開放經濟部門中的員工工資會率先得到提高,從而帶動非開放經濟部門中員工工資的增長。
雖然通貨膨脹的原因多種多樣,歸根結底是由貨幣供應量過多造成的。
但是,並不是說貨幣供應量過多就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
因為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價值的增加,客觀上需要貨幣量能夠保持同步增長,所以更精準來說,扣除這部分正常貨幣供應量之外的貨幣量增加(超出正常成長的印量),才會引發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會造成貨幣價格動盪,對經濟和人們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那麼如何來應對呢?
從宏觀上來講,抑制通貨膨脹主要是依靠政府進行調控,實施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措施,
例如:
上調存『貸款利率』,提高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實行較為緊縮的貨幣政策,包括限價調控令、嚴禁哄抬商品價格等。
從微觀上來說,老百姓自身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以應對通貨膨脹。首先要努力工作,多多賺錢,節約開支,以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其次,根據個人情況,可以通過各種投資理財來抵消通貨膨脹對財產的侵蝕。但需要針對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來考慮選擇投資理財的工具。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通貨膨脹是必然的,只要通貨膨脹率不過高就行。溫和的通貨膨脹是刺激經濟發展的潤滑劑,而快速或惡性的通貨膨脹,則是經濟的殺手。
通貨膨脹效應 - 通貨膨脹有弊也有利
對於通貨膨脹,目前經濟學界的解釋並不完全一致。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認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就被視為通貨膨脹』。可見得,通貨膨脹不是指某種商品售價or勞務薪資上漲,而是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例如:2007年國內豬肉價格普遍上漲,就是因為個體戶養豬肉成本太高了,不養了,豬肉變少,市面上的豬肉價格就上漲,然後帶動牛羊雞等肉類售價跟著上漲。
總體來看,通貨膨脹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貨膨脹可能導致人為經濟繁榮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產品價格的上漲速度一般總是快於名義工資的提高速度,因此,企業的利潤就會增加。而這又會刺激企業擴大投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2.在通貨膨脹中政府作為最大的債務人可以減輕一定的債務負擔
通過大量發行貨幣,政府也可以獲得追加的財政收入。如果政府將通過通貨膨脹獲得收入全部用於實際投資,並採取相應措施保證民間投資不因政府投資的增加而減少,那麼這種通貨膨脹性的政策就會因增加了投資而增加產出,促進經濟增長。
3.通貨膨脹或導致自然資源越來越貴
在持續性通貨膨脹中,市場價格機制已經不具備原有調節功能,所以,這時候無論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都很容易做出錯誤決策。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稀缺的自然資源用完了,原材料價格上升,環境承擔不必要的負擔。從整個社會角度看,這種錯誤決策必定會造成全社會的資源利用不合理。
4.通貨膨脹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通貨膨脹會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降低居民實際收入,進而使全社會的儲蓄和資金積累下降,這必然會降低對生產經營的投資,導致經濟增長率低下。同時,貨幣貶值會導致人們蜂擁搶購那些能夠保值增值的實物資產。例如:黃金、外匯、珠寶、房產等,這勢必衝擊正常的經濟活動。
5.通貨膨脹對就業的影響
貨幣工資增長率與失業之間存在一種交替關係—當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時,失業率就低;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就低,甚至會是負數。根據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這裡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就可以看作是通貨膨脹率。所以,通貨膨脹率高,表明經濟處於繁榮階段,這時的失業率低;通貨膨脹率低,表明經濟處於蕭條階段,失業率也高。
6.通貨膨脹讓富人更富
新增貨幣進入股市後,企業老總們借助資產負債表,發行廉價債券,並用這筆錢回購自己的股票。事實上,通過發行債券回購股票方式,大部分進入了企業高管股票收益薪酬中,而並未進入實體投資,而企業高管薪酬一大部分來自股票價格和每股收益,通貨膨脹下富人更富了。
7.通貨膨脹導致購買力下降,影響財富再分配
通貨膨脹使得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同樣現金購買力下降,財富再分配是不平衡的,離金融部門越近獲益更多,離實體經濟越近獲益越少。
由於社會各階層的收入來源多種多樣,所以不論是否發生通貨膨脹,總有一部分人的收入是繼續上漲的。但毫無疑問,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原來簽訂固定合同的雙方都無法預見通貨膨脹今後會如何發展,由此必然會導致財富和收入與履行原合同相比發生偏差,從而引發財富和收入的再分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收入分配效應。
8.惡性通貨膨脹會造成經濟、社會危機
當通貨膨脹嚴重到一定程度形成惡性通貨膨脹時,這時候就不僅僅是對上述各方面產生正常影響了,而會給整個經濟、社會帶來某種危機了。最常見的是,惡性通貨膨脹會引發突發性商品搶購、擠兌銀行風潮;產品銷售無法彌補原材料成本,使得正常生產經營難以繼續下去;地區之間通貨膨脹程度不一,會導致流通秩序發生紊亂等。更不用說當形勢繼續惡化、國民生活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時會造成政治動盪了。
可見,通貨膨脹並非是一種絕對壞的金融現象,並非一無是處,它既有壞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關鍵在於通貨膨脹發生的時間,以及通貨膨脹率的高低。
『通貨緊縮』
- 通貨膨脹的孿生兄弟
所謂『通貨緊縮』的原因,國內外並沒有統一的看法,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儘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第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表現為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有效需求不足。第二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
按照不同的標準,『通貨緊縮』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照發生程度不同,分為『相對通貨緊縮』和『絕對通貨緊縮』
(1)『相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在適合一國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的物價水平區間以下。在這種狀態下,物價雖然還處於正增長狀態,但已經低於該國正常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所需要的物價水平,通貨處於相對不足的狀態。這種情形已經開始損害經濟的正常發展,雖然是輕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視,可能會加重對經濟發展的損害。
(2)『絕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價出現負增長,這種狀態說明一國通貨處於絕對不足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極易造成經濟衰退。根據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又可以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重度『通貨緊縮』。而這三者的劃分主要以物價絕對下降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長度為準。
2.按照產生的原因不同,分為『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和『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
(1)『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是指由於總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給顯得相對過剩而出現的『通貨緊縮』。由於引起總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國外需求減少或者幾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據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貨緊縮』細分為『消費抑制型通貨緊縮』、『投資抑制型通貨緊縮』和『國外需求減少型通貨緊縮』。
(2)『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是指由於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時期產品數量的絕對過剩而引起的『通貨緊縮』。這種產品的絕對過剩只可能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市場機制調節不太靈敏,產業結構調整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出現的。這種狀態從某個角度來看,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說明了人類的進步,是前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如果這種『通貨緊縮』嚴重,則說明該國市場機制存在較大缺陷,同樣會對經濟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危害,甚至比通貨膨脹更嚴重。
1.加速經濟衰退
經濟衰退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1)物價水平的持續下降,必然使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這嚴重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使生產者減少生產甚至停產,結果使社會經濟的增長受到抑制。
(2)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實際利率升高,這將有利於債權人而損害債務人的利益。而社會上的債務人大多是生產者和投資者,債務負擔的加重無疑會影響他們的生產與投資活動,從而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
(3)物價下跌使企業利潤減少,生產積極性下降,使失業率上升。
2.導致社會財富縮水
物價的下降會使實際利率上升,使得企業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相應降低。這意味著企業淨值的下降和財富的減少。『通貨緊縮』的條件下,供給的相對過剩必然會使眾多勞動者失業,此時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的狀況將使工人的工資降低,個人財富減少。即使工資不降低,失業人數的增多也使社會居民總體的收入減少,導致社會個體的財富縮水。
3.分配負面效應顯現
『通貨緊縮』的分配效應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社會財富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以及社會財富在政府與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
從總體而言,經濟中的債務人一般為企業,而債權人一般為居民,因此,社會財富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分配也就是在企業和居民之間的分配。
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企業產品價格降低,利潤減少,而實際利率升高,使作為債務人的企業的收入又進一步向債權人轉移,這又加重了企業的困難。為維持生計,企業只有選擇籌集更多的債務來進行周轉,這樣企業的債務總量勢必增加,其債務負擔更加沉重,由此企業在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中將處於更加惡劣的位置。如此循環往復,這種財富的分配效應不斷得到加強。
4.可能引發銀行危機
『通貨緊縮』使貨幣越來越昂貴,這實際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債務負擔。由於企業經營不景氣,銀行貸款難以及時回收,便出現大量壞帳,再加上難以找到盈利的好項目,經營出現困難,甚至面臨『金融恐慌』和存款人的擠提風險,從而引起銀行破產,使金融系統面臨崩潰。因此,許多經濟學家指出,貨幣升值是引起一個國家所有經濟問題的共同原因。
同時,這種『通貨緊縮』還會通過國際交往輸出到國外,而世界性的『通貨緊縮』又會反過來加劇本國的『通貨緊縮』局面。
金融危機虛幻的金融泡沫
金融危機的產生及生命週期
金融危機大事件解讀
金融危機對大多數人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對其帶來的危害深有體會,例如:企業倒閉、失業、社會動盪等,可謂是『談危機而色變』;陌生則是對金融危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難以瞭解。本章內容將帶你深入瞭解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的產生及生命週期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其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經濟危機徵兆典型特徵:
一是、經濟持續多年高增長;
二是、外部資金大量流入;
三是、國內信貸快速增長;
四是、普遍的過度投資;
五是、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快速上漲;
六是、貿易持續逆差並不斷惡化;
七是、貨幣普遍被高估。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自1980年以來,該組織的181個成員國中有133個成員國曾發生過重大金融動盪,其中有52個國家的主要銀行陷於癱瘓的邊緣。
進入1990年代以後,金融動盪和危機的頻率更加頻繁,這其中較為有影響力的有:1991年英國貨幣危機,1992年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全球債券市場危機,1995年美元狂跌,英國巴林銀行破產,1996年捷克、保加利亞和俄羅斯的銀行倒閉,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等。
人們發現在頻繁發生的經濟危機的背後,還是有其共同性的原因:那就是金融動盪和危機與經濟全球化過程特別是金融自由化過程密切相關。
主要表現為:
1.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風險也隨之增加
1990年代以後,隨著各國金融市場自由化程度的加深,國際金融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風險必然增加。金融活動的全球化是當代資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經濟落後國家與地區躍進式發展的重要原因,但國際信貸、投資大爆炸式地發展,使固有矛盾深化,而金融危機必然會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環節爆發。當然,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還與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環境以及財政政策和國際收支狀況有著密切關係。
2.金融運行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愈演愈烈
美國經濟學家喬納森·特南鮑姆在《世界金融與經濟秩序的全面大危機》中對此現象有過形象的描述,他將泡沫經濟形容為『倒金字塔式』的經濟體系,這種體系是將龐大的金融體系建立在越來越縮小的實體經濟基礎之上,因此這種經濟體系是不可能持久的。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存在著商品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的危機,而且存在著金融信貸行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過度與資本市場投機過度而引發的金融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這種市場運行機制的危機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3.金融衍生工具的無序發展給國際金融市場的健康與安全帶來隱患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日趨活躍,金融資本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金融衍生工具也不斷創新。有數據統計,自80年代以來,經合組織成員國全球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驚人,有些國家的增速甚至比這些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高2.5倍。這無疑給某些『國際炒家』與本地投機者以投機機會,造成匯市和股市的劇烈波動,以達到收割財富的目的。例如『索羅斯量子基金』
一般來講金融危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生命週期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
1.形成期
金融危機滋生的溫床包括:資金的氾濫、新概念的產生和推廣、商業在經過繁榮期後進入停滯期等。
根據普林斯頓經濟學家何塞·A.辛克曼和熊偉的研究,金融危機的產生正是大量投資者對於重大經濟問題的意見不一致所致。由於市場上有很多群體投資者,當一批投資者認為價格過高時,總有另外一批投資者進入市場推高價格,或者是原來看空的投資者轉變觀點。在不同群體的投資者的推動下,價格會越來越高,金融危機的誘因隨即形成。
2.膨脹期
價格的上漲造成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而先前理性的投資者終於頂不住錯過時機的壓力入場,原本不具備購買該項資產(如房產)能力的人借貸買入,使得泡沫進一步膨脹,從而形成『正反饋』。泡沫在膨脹期時,交易量明顯放大。
3.崩潰期
在泡沫到達頂點後,幾乎所有的看空者終於達成了價格過高的共識,因此一同拋售。崩潰的速度會比形成和膨脹的速度要快,一般來說,泡沫上漲期(形成、膨脹)和下跌期(崩潰)的用時比例為5:30。在泡沫的膨脹期,其實一直都有人看空,但是空方的行動總是不一致。因此總是被多方『圍剿』。直到有一天,市場上看空的人終於同時達成了一致,因此價格的上漲停止了。而此時,由於很多投資者承擔了過大的風險(例如:借債買房或炒股),價格的下跌導致他們(以及他們的債務人)的財務狀況急劇惡化。而隨著泡沫的破滅,價格的下滑比上升時還要快。這就是著名的『明斯基時刻- Minsky Moment』
#「明斯基時刻」是指市場在經歷一段繁榮後,資產價格因過度投機而膨脹,並在造成泡沫後,資產價格一夕崩盤的時刻;代表著市場繁榮與衰退之間的轉折點。美國已故經濟學家
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提出的理論命名。
金融危機大事件解讀
回顧歷史,1637年鬱金香狂熱、1720年南海泡沫、1837年經濟大恐慌、1907年銀行危機、1929—1933年股市大崩潰、1987年黑色星期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很多人可能會很詫異,金融危機為何總是間隔性地光顧,為什麼我們總是逃脫不了金融危機呢?
很多經濟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就是『經濟週期』。
什麼是『經濟週期』呢?
『經濟週期』是指商業週期、景氣循環,它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是國民收入或總體經濟活動擴張與緊縮的交替或週期性波動變化。
經濟波動以經濟中的許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擴張和收縮為特徵,持續時間通常為2~10年。過去『經濟週期』可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
現代宏觀經濟學中,『經濟週期』發生在實際GDP相對於潛在GDP上升(擴張)或下降(收縮或衰退)的時候。每一個『經濟週期』都可以粗略地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上升階段也稱繁榮,最高點稱為頂峰。經濟到達頂峰時,也是經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經濟就進入下降階段,即衰退。衰退嚴重則經濟進入蕭條,衰退的最低點稱為谷底。當然,谷底也是經濟由衰轉盛的一個轉折點,此後經濟又進入下一個上升階段。一次完整的『經濟週期』就是經濟從一個頂峰到另一個頂峰,或者從一個谷底到另一個谷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繁榮的背後必是衰退,而衰退必然伴隨著金融危機。
下面我們就來著重看一下最近十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最有影響力的金融危機大事件。
事件一:
2007—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稱為『次級房貸危機』,是指發生在美國,因為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而導致的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震盪反常的危機。次貸即『次級按揭貸款』,『次』與『高』『優』相對應,形容較差的一方,而在『次貸危機』一詞中指的是信用低,還債能力低。次貸危機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金融市場都深受其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2007年2月,美國次貸市場危機初見端倪。由於借款方違約增多,美次貸放款機構出現虧損,第二大次貸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的股票被停牌。
2007年4月初,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
2007年6月,一些西方對沖基金破產。瑞士銀行下屬DillonRead資本管理基金因投資美國次貸市場出現嚴重虧損而宣告破產。
2007年6月,美國知名的貝爾斯登資產管理公司因旗下兩隻對沖基金投資債務抵押債券虧損嚴重而陷入困境。
2007年7月,次貸問題導致私人股本運轉失靈。
2007年7月25日,用於聯合博姿和克萊斯勒並購交易的融資嚴重受阻。很快,次貸危機擴散至股市,引發股市和債市劇烈波動。歐美主要股指日跌幅超過2%的現象不斷發生。
2007年8月,次貸危機造成了全球性信貸緊縮,各國中央銀行被迫入市干預。
從2007年8月9日到2007年8月31日,主要國家中央銀行共注資5446億美元,其中歐洲中央銀行注資3434億美元,美聯儲注資1472億美元,日本中央銀行注資400億美元。
2007年9月12日,歐洲中央銀行再次向市場投放約1000億美元的2個月期資金。
2007年9月13日,英國北岩銀行因受抵押貸款問題影響資金周轉不靈,向英格蘭銀行求救。
2007年9月14日,北岩銀行發生擠兌事件。英格蘭銀行給現金匱乏的銀行提供了200億美元的3個月期貸款,並允許以抵押貸款作為擔保。
縱觀美國次貸危機的發展,其成因如下:
1.低利率造就房地產交易繁榮
2000年,美國經濟不景氣,為拉動經濟增長,政府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其中就包括降低利率和減稅兩大措施,由於國家降低利率這間接是鼓勵購房,從而為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揚,與之相應的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也隨之蓬勃發展。
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少有人全款買房,尤其是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買房時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由於之前的房價很高,銀行認為既然貸款給了次級信用貸款,如果貸款人無法償還貸款,則可以將他們抵押的房屋拍賣以此收回貸款。正是這種盲目追求利潤的行為,種下了危機的種子。可是,隨著房價突然走低,貸款人無力償還時,銀行把抵押的房屋出售後,卻發現得到的資金不能彌補當時的貸款和利息,甚至都無法彌補貸款額本身,這樣銀行就會在這個貸款上出現虧損。一個兩個貸款人出現這樣的問題還好,但由於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這些貸款者本身就是次級信用貸款者,這樣就出現了大量的無法還貸的貸款者。正如上面所說,銀行收回房屋,卻賣不到高價,大面積虧損,成為次貸危機的導火索。
2.利率上升和房地產交易市場持續降溫
在房地產市場火爆發展的同時,次級貸款的房貸機構將次級貸款債權轉化為證券,再賣給全世界的投資者,把風險轉移到市場。更有甚者,伴隨次貸產品遍地開花,並多次衍生,結果產品過剩,風險開始無限放大。而次級貸款機構為了不讓銀行看出此中的高風險,通過不正當手段行賄信用評定機構,從而拿到高等級的信用評級,使銀行失去了對風險的敏感性。最終,使得次貸危機不斷膨脹蔓延。
次貸危機已經並將繼續對全球金融和世界經濟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1.次貸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劇烈震盪
大量房貸機構特別是與美國次貸市場相關的基金陷入困境或破產。據不完全統計,從2006年11月至2007年8月中旬,全美80多家次貨機構停業,其中11家破產,損失高達1000億美元。英國、德國、法國、瑞士、荷蘭、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50多家銀行、對沖基金等受到波及。
西方主要金融機構虧損嚴重,債務大幅上升。受次貸危機影響,全球銀行業損失高達3000~4000億美元。美國花旗銀行、美國銀行、JP摩根大通銀行及高盛公司等大型銀行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虧損狀況。危機還導致美林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美歐金融機構的董事長或總裁辭職。
國際金融市場的各領域都出現劇烈動盪,股市、債市、匯市及商品市場無一倖免,並造成了西方信貸市場一定程度的緊縮。2007年10月以來,全球股市出現暴跌,全球股票市值大約損失7.7兆美元。
2.次貸危機使美國房地產衰退雪上加霜
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前,美國房地產業已陷入衰退。到2007年第4季度,住宅建築投資已出現8個季度負增長。有人曾預言美國房地產衰退將於2007年底開始復甦,但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認為,次貸問題將使美國房地產衰退持續到2008年中期,主要原因是次貸市場的還債高峰期將出現在2008年3月前後。美國財政部部長保爾森也指出,解決次貸問題需要較長時間,許多方面將需要一兩年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在次貸危機之後一年,房貸利率的重訂將使約100萬家庭面臨因拖欠債務而被銀行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風險。
3.次貸危機將使美國經濟發展進一步放緩
2007年美國GDP增長率從2006年的2.9%降到2.2%,其中住宅投資萎縮使GDP下降近1個百分點。
4.次貸危機對中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首先,次貸危機對中國出口造成影響,使中國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放緩,使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增加;其次,次貸危機加大了中國的匯率風險和資本市場風險。總之,次貸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之後,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要明白危機帶給我們的影響。
事件二:
2008年金融海嘯
2008年,美國次級貸款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經濟體和全球經濟的各個領域,其影響深度和影響範圍被認為是自1929年經濟危機以來最嚴重的,這次危機迫使全球的金融市場進入了寒冬時期。
由次級貸引發的金融海嘯已經走過了六波:
第一波,2007年8月到9月,美國多家與次級抵押貸款、次級債相關的金融機構破產;
第二波,2007年末至2008年初,美國花旗銀行、美林銀行、瑞士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因次級貸款而出現巨額虧損;
第三波,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
第四波,2008年7月,美國兩家最大房屋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陷入困境,美國政府被迫於2008年9月7日接管這兩家公司;
第五波,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銀行被迫出售給美國銀行、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被政府接管、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美元緊急經濟穩定法案;
第六波,2009年2月,各國陸續公佈金融海嘯以來的龐大虧損,並推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救市計劃及時股市大幅度調整,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擴散到金融領域。
美國前總統小布希,對於金融創新擴張的弊端,曾經提出了淺顯而又富有深意的評論:『華爾街喝醉了,不知還要多久才會清醒過來,不再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資工具。』
小布希之說,幾乎道破那些貌似經過『科學設計』的金融創新及其金融衍生品,原本就是一件件『皇帝新衣』。
通俗地說,『金融創新擴張』具有『直銷模式』的特徵。
所謂『直銷模式』,就是設計一個宣稱能夠獲得高收益的投資,吸引大量投資者購入,再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支付前期投資者的高收益,循環往復,直至後續資金難以為繼或投資者信心不再之時,整個系統即迅速崩潰,而與之相關的經濟部門。也隨著多米諾骨牌效應而倒塌。
石油期貨、房地產等炒作,本質上與實體經濟無關,但又影響到了實體經濟的價格、需求、利潤、資金等各種經濟信號,導致整個經濟系統紊亂。
還由於金融資產高收益的誘導,引致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向金融投資部門,形成資金結構關係的傾斜和扭曲,極大的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
金融創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的『直銷模式』特性,可從以下方面來認識:
(1)金融衍生品沒有物質的根基,隨時存在崩塌的危險。無須任何高深的理論知識就可知道,金融衍生品自身不可能創造利潤,它的利潤來源就是它作為標的物的實體經濟(企業股票紅利、債券利息、房地產的升值、期貨商品價格增長等),所以整體上來看它根本不可能形成比銀行利率高得多的收益。唯有可能的收益支付,就是來自後續的資金。這與直銷過程中『上家的收入來自下家的投入』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它的崩潰也與直銷的崩潰一樣,在資金難以為繼之時轟然倒塌,所有還沒來得及脫逃的『下家』都血本無歸。
整個金融衍生品的系統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沒有穩固基礎上的摩天大樓之上,隨時都有崩塌的風險。
此次金融危機的背景,是伴隨著金融投資活動的全球化而進行的,先行國家『創造』金融衍生品謀取後行國家利益的意圖在相當程度上得到了實現。
這就如同直銷過程中的少數上家獲得巨大利益,而眾多的下家則被套牢的狀況,呈現出國家層面的『直銷』圖利模式。
(2)金融衍生品以『直銷模式』貫徹始終。在現代經濟中,信用經濟規模加速擴張,信用結構日益複雜,在信用貨幣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新的金融產品,可這些金融衍生品與實體經濟的距離卻越來越遠,甚至毫不相關。通俗地來看,金融衍生品與直銷中的直銷品毫無二致,沒有任何實質的內容,只是直銷計件的標的,最終都無法避免因資金難以為繼而頃刻崩潰的結果。
(3)金融體系面對各種衍生品必然破局的風險,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就是當一種投資工具快要崩潰時,換成另一種投資工具繼續炒作。此次金融危機的背景,也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這一特性。
1990年代,各國經濟的金融創新圍繞『IT』概念而發展,直到2001年,這一形式的金融創新擴張模式難以為繼,且有崩潰之虞,這時,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模式開始轉向低息和高槓桿刺激房地產業,次級貸款等應運而生,而其在高速發展和高度繁榮之後也難逃崩潰的命運,結果引發了這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正如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說,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卻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4)金融創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異化發展,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經濟學理論的一些基本認識。
例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收益問題,從整體上來看,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絕不高於銀行利率或企業平均利潤收益的可能。
又再例如:金融衍生品高風險、高收益問題,高風險未必帶來高收益,風險高到一定程度後就成為大概率事件,風險發生的概率極大之時,何談收益?再如,金融衍生品提高資本流動效率,進而提高資本的收益問題,在實體經濟所需的資金充足的前提下,其效率和收益便無法持續提高。再者,資產價格由市場決定問題,支撐金融衍生品的是資產評價的高價格,但這一價格並非市場均衡的結果,實際上只是操作者對賭局的選擇。
總之,各種金融衍生品,實質上是一些設計得比一般商品直銷更為奇巧的『直銷』。針對這樣一種『金融創新擴張』發展模式,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凡是不符邏輯常理的超速增長,極有可能就是這一直銷式發展模式的不同版本。
例如:石油價格從40美元上漲至140美元,從供需角度根本無法解釋,由此可以判斷石油已經被作為金融衍生品標的物被炒作。
又再例如:股票遠離上市公司利潤水平高速增長,也必然是『直銷模式』的結果。
事件三:冰島破產
受金融海嘯影響最大的是美國,但第一個發生破產的國家是冰島。人口只有32萬,人均GDP卻是世界第四,冰島這個北歐島國,2007年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然而一夜之間,這個天堂裡的國家便墜入了地獄,現在的冰島人民不得不面對9倍於GDP的銀行負債重擔。
冰島是個高福利、高待遇、高稅收的國家,冰島人素以行事謹慎小心著稱,冒險並不是他們的天性。冰島人被認為是北歐最勤奮的工人,他們平均每週工作47小時,而其他北歐國家的居民只工作38小時。
冰島的貧富差距也非常小,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冰島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1%以下,這個數字意味著冰島人只要想工作,就一定有活兒幹。
冰島的自然資源很貧乏,所以他們便大力發展金融業,以高利率與低管制的開放式金融環境吸引海外資金。
而冰島的銀行也效法其他國際投資銀行,在國際資金市場大量借入低利短債,投資高獲利長期資產,次級房貸投資便是其中一種。之前幾年的全球經濟好景,導致冰島的銀行過分借貸,財務槓桿(指經濟實體在制定資本結構決策時對債務籌資的利用。因而財務槓桿又可稱為融資槓桿、資本槓桿或者負債經營。這種定義強調財務槓桿是對負債的一種利用)因此達到了驚人的幅度,總外債規模竟是國內生產總值的12倍,外債總額高達1000億歐元,相反冰島中央銀行的流動資產卻只有40億歐元。銀行業已經達到了一個『富可敵國』的地步,所以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根本無法挽救,只好馬上宣佈面臨破產。
冰島會面臨如此窘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
一是、美國引爆的『次貸危機』。
現在很多人一提『次貸』便認為那是美國的問題,事實上,冰島的『次貸』危機更為嚴重。
「阿特拉松」在『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市郊,有棟別墅便是用貸款買的,當時貸款額大約合500萬人民幣,後來銀行勸說他將貸款與外匯掛鉤,結果現在導致阿特拉松的房貸已經高達合900多萬人民幣之多,月供上漲了將近2倍,以致他們目前不得不考慮放棄還貸。而類似的問題還發生在眾多冰島人身上。有資料顯示,冰島家庭平均承擔的債務達到可支配收入的213%,比美國140%的比例高得多。
二是、過度擴張的銀行業。
冰島以漁業起家,但出海打魚畢竟是個苦差事,所以大約十年前,冰島確立了『快速發展金融業』的方針,現在,金融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高居首位,包括冰島股市的主力也是銀行系統。
三是、冰島銀行的投資幾乎遍佈全世界,金融行業曾在2005年給冰島帶來過7%的增長率,這個其他發達國家想都不敢想的輝煌成就,卻使冰島在今天深陷破產危機。
隨後,巴基斯坦、韓國、英國也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被稱為又一個冰島,俄羅斯的日子也不太好過。
總體來看,外資依賴度越高的國家和地區受這次金融海嘯的影響越大,有的國家經濟甚至倒退了幾十年。
金融資本投資讓財富滾雪球
儲蓄—投資的第一步
債券—債主與債務人的『博弈』
基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
股票—漲漲跌跌的誘惑
保險—花點錢保護你的錢吧
外匯—那些五花八門的『外國錢』
期貨—與『未來』有關的市場
信託—受託理財
黃金—屹立不倒的市場硬通貨
金融投資是以貨幣資金轉化為金融資產,表現為資本使用權的轉讓。它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實物投資基礎上形成的。那麼,金融投資有哪些產品,又是如何獲得財富的呢?本章內容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儲蓄投資的第一步
儲蓄是中國人最傳統的財富積累方式,據統計,中國居民儲蓄率一直高於50%。而且在傳統觀念中,儲蓄是最大眾化的投資理財方式,也是人們預防意外風險的最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儲蓄也是投資的前提。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卻忽視了合理儲蓄在投資中的重要性,錯誤地認為只要做好投資,儲蓄與否並不重要,其實這是不對的。試想,你連第一桶金都沒有,如何投資?因此,要想成功投資,首先得學會合理儲蓄。
我們可以將每個月收入的10%撥到另一個帳戶上,把這筆錢當作自己的投資資金,然後利用這10%達到致富的目標,利用剩餘的90%來支付其他的費用。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每月收入的10%是一個很小的數目,可當你持之以恆地堅持一段時間之後,你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正是這些很小的數目成為很多成功人士的投資之源泉。
小王今年26歲,大學畢業後就參加了工作,單位穩定,身體健康,月均收入5000元,算上其他獎金和年終獎,年收入近8萬元。這些錢在一個小城鎮裡也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但小王卻毫無理財概念,花錢大手大腳,是個典型的『月光族』。
一次同學聚會上他深受刺激,看著平時和自己收入差不多的同學們都在大談房產、理財、投資等話題,他似乎從來都沒有考慮過。而且,讓他驚訝的是,好幾個同學完全靠自己買房買車了。這下,小王真動了理財的念頭,聚會一散,就去找理財專家諮詢。
理財專家熱情地接待了他,針對他的情況,理財專家給出了建議:
針對目前小王手上無財可理的現狀,理財專家建議他可強制儲蓄。即用『滾雪球』的方法,每月將余錢存一年定期存款,一年下來,手中正好有12張存單。這樣,不管哪個月急用錢,都可取出當月到期的存款。如果不需用錢,可將到期的存款連同利息和當月的余錢再存一年定期。這種『滾雪球』的存錢方法保證儲蓄收益的最大化。
此外,專家提醒小王,銀行儲蓄有自動轉存服務,填存單時記得要鉤上這一項。這樣做,即使存款到期後沒有馬上去銀行轉存,逾期部分不會按活期計息,可避免損失。
相信小王在理財專家的建議下,很快就可以積累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理財投資也不再是遙遠的夢。其實,養成儲蓄的習慣不僅僅能夠給自己積累一定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養成節約、有計劃開支的意識。
大銀行家摩根曾經說過:『我寧願貸款100萬給一個品質良好,且已經養成存錢習慣的人,也不願貸款1美元給一個品德差而花錢大手大腳的人。』的確,存錢能夠提高一個人應付危機的能力,也能在機會突然到來時增加成功的機會。可見,儲蓄對我們的人生如此重要,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儲蓄的那些事兒。
儲蓄,是指城鄉居民將暫時不用或結餘的貨幣收入存入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一種存款活動,又稱儲蓄存款。儲蓄具有明顯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儲蓄利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儲蓄的收益水平。目前銀行的儲蓄種類一般分為活期儲蓄和定期儲蓄兩類。儲蓄方法不同,收益也不一樣。
活期儲蓄,指不約定存期、客戶可隨時存取、存取金額不限的一種儲蓄方式。活期儲蓄是銀行開辦的比較早的儲種之一,源於個人生活待用款和閒置現金款,以及商業運營周轉資金的存儲。活期儲蓄是銀行最基本、最常用的存款方式,客戶可隨時存取款,自由、靈活調動資金,是客戶進行各項理財活動的基礎。
活期儲蓄以1元為起存點,外幣活期儲蓄起存金額為不得低於20元或100人民幣的等值外幣(各銀行不盡相同),多存不限。
活期儲蓄按存取方式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活期存摺儲蓄存款。1元起存,由儲蓄機構發給存摺,憑存摺存取,開戶後可以隨時存取的一種儲蓄方式。生活中,銀行開辦、代發工資的業務後,一般將職工工資轉入活期存摺儲蓄。
(2)活期支票儲蓄存款。是以個人信用為保證,通過活期支票可以在儲蓄機構開到的支票帳戶中支取款項的一種活期儲蓄,一般5000元起存,也是一種傳統的活期儲蓄方式。
(3)定活兩便儲蓄存款。由儲蓄機構發給存單(折),一般50元起存,存單(折)分記名、不記名兩種,存摺須記名,記名式可掛失,不記名式不掛失。計息方法統一按《儲蓄管理條例》規定執行。
老王退休多年,身體一直不好,手上有6萬元左右的現金。看了電視上的理財節目,老王自己也捉摸不應該就那麼簡單把錢放在活期存款裡了。他把6萬元分成1萬元活期、2萬元3個月定期和3萬元6個月定期,既可以隨時取用,又能盡最大限度享受利息收益。
活期、3個月和6個月定存的利率分別是0.36%、1.71%、1.98%,收益=10000×0.36%/2+20000×1.71%/12×3+(20000+20000×1.71%/12×3)×1.71%/12×3+30000×1.98%/2=486元。
一般來說,每月拿到工資以後,拿出用於日常生活開銷錢、零花錢、近期需購買的物品的錢,剩餘的錢就可存入活期儲蓄帳戶中。
定期儲蓄,是在存款時約定存儲時間,一次或按期分次(在約定存期)存入本金,整筆或分期平均支取本金利息的一種儲蓄。它的積蓄性較高,是一項比較穩定的信貸資金來源。定期儲蓄50元起存,多存不限。存期分為3個月、半年、1年、2年、3年、5年。
定期儲蓄的開戶起點、存期長短、存取時間和次數、利率高低等均因儲蓄種類不同而有所區別。定期儲蓄主要有以下幾種:
(1)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是指儲戶事先約定存期,整筆存入,到期一次支取本息的一種儲蓄。50元起存,多存不限。存期分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和5年。存款開戶的手續與活期相同,只是銀行給儲戶的取款憑證是存單。
另外,儲戶提前支取時必須提供身份證件,代他人支取的不僅要提供存款人的身份證件,還要提供代取人的身份證件。該儲種只能進行一次部分提前支取。計息按存入時的約定利率計算,利隨本清。
(2)零存整取定期存款,是一種每月按約定數量的款項存儲,按約定時間一次提取本息的定期儲蓄。零存整取定期儲蓄適應工資收入較低,每月節餘有限或者有計劃每月存進一些錢,到期進行購買高檔消費品的家庭。零存整取的存期分為1年、3年、5年,每月固定存入一定數量,5元起存、多存不限。
零存整取定期儲蓄每月固定存額,一般5元起存,存期分1年、3年、5年,存款金額由儲戶自定,每月存入一次,到期支取本息,其利息計算方法與整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計息方法一致。中途如有漏存,應在次月補齊,未補存者,到期支取時按實存金額和實際存期,以支取日人民銀行公告的活期利率計算利息。
(3)存本取息定期存款,是指存款本金一次存入,約定存期及取息期,存款到期一次性支取本金,分期支取利息的業務。5000元起存,存本取息定期存款存期分為1年、3年、5年。存本取息定期存款取息日由客戶開戶時約定,可以一個月或幾個月取息一次,取息日未到不得提前支取利息,取息日未取息,以後可隨時取息,但不計複息。
喬安山和老伴是一對普通退休職工,和國內大部分家庭一樣,為幫助兒子結婚買房花掉了他們大部分積蓄。為了籌劃自己日後的養老問題,他開始對手上的8萬元精打細算起來。
因為老伴身體不太好,資金使用必須要靈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求助於理財專家,專家向他推薦了『存本存息』,這是一種使定期『存本取息』效果達到最好,且與『零存整取』儲蓄結合使用,從而產生『利滾利』效果的儲蓄方法。
喬安山聽從專家的建議,將8萬元存入7天通知存款的存摺A中,每個月他都會取出利息,並將利息存入零存整取的存摺B中,以後每個月都做一次存取,這樣一來,不僅本金部分得到了利息,產生的利息還能繼續獲得收益,而且現金支取靈活,不受限制。
這樣,以本金為8萬元,7天通知『存款利率』為1.35%計算,一個月之後,可獲得收益為80000×1.35%/360×7×4=84元。零存整取一年期1.71%的利率,每月取出來的84元利息,在一年後將會獲得本息為84×12×1.0171=1025.24元。
而如果將8萬元全部放在活期帳戶,『存款利率』為0.36%,則每年的利息為80000×0.36%=288元,這兩種儲蓄方法之間的利息差異,竟然達到了1025.24-288=737.24元!
在一定時期內用於特定消費的錢,例如:購買家電、汽車以及籌辦婚事或者確定期限能派上用場的個人經營周轉資金等,這些要存入定期帳戶中。在上面案例中,即可滿足退休老人隨時支取現金的便利,又可實現儲蓄收益的最大化,可謂一舉兩得。
(4)通知存款,是一種不約定存期,支取時需提前通知銀行,約定支取日期和金額方能支取的存款。人民幣通知存款最低起存金額5萬元,單位最低起存金額50萬元,個人最低支取金額5萬元,單位最低支取金額10萬元,外幣最低起存金額為1000美元等值外幣。
通知存款不論實際存期多長,按存款人提前通知的期限長短劃分為1天通知存款和7天通知存款兩個品種。1天通知存款必須提前1天通知約定支取存款,7天通知存款則必須提前7天通知約定支取存款。
張昊準備了13萬元購車資金準備去專賣店提車,但讓張昊始料不及的是,銷售員說他看中的那款車型目前全市缺貨,需在交付保證金以後,才能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提車。
在這種情況之下,張昊也不能讓自己十幾萬元的資金就這樣放在活期帳戶裡,因此,他想辦一個月的定存,但又擔心車子提前到貨,丟了定存的意義,銀行工作人員建議他辦理滿5萬元就自動設置為7天通知的存款。這種存款無須提前7天通知銀行,銀行的系統會自動記錄餘額,如果辦理了『智能通知存款』,連續7天以上餘額都超過了5萬元(含5萬元),還能全額按照7天通知存款的利率計息,若不足7天則按1天通知存款的利率計息。
假設張昊35天后取車付款,存活期的利息為130000×0.36%/365×35=44.9元,7天通知存款利息收入為33.66×35/7=168.3元,這樣算來,這種存款的收益率是前者的4倍。
在這個案例中,張昊對時間的把握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5)教育儲蓄,是指個人按國家有關規定在指定銀行開戶、存入規定數額資金、用於教育目的的專項儲蓄,是一種專門為學生支付非義務教育所需教育金的專項儲蓄。
教育儲蓄採用實名制,開戶時,儲戶要持本人(學生)戶口簿或身份證,到銀行以儲戶本人(學生)的姓名開立存款帳戶。到期支取時,儲戶需憑存摺及有關證明一次支取本息。最低起存金額為50元,本金合計最高限額為2萬元。存期分為1年、3年、6年。教育儲蓄是一種特殊的零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不僅能享受『優惠利率』,還可獲取額度內利息免稅。
以上列舉的存儲方式,有的適合長期儲蓄,有的適合短期計劃。不同的存儲方式,適合的人群也不盡相同。如果你想通過儲蓄來積累財富,那麼在此之前你就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存儲類型,在存儲之前不妨先對這些儲蓄類型及其他相關知識進行一番詳細的瞭解。實際上,如何通過儲蓄最大獲利,這其中還真有不少竅門。
1.少存活期
同樣存錢,存期越長,利率越高,所得的利息就越多。如果手中活期存款一直較多,不妨採用零存整取的方式,其一年期的年利率大大高於活期利率。
2.到期支取
儲蓄條例規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只按活期利率計息,逾期部分也只按活期計息。有些特殊儲蓄種類(如憑證式國庫券),逾期則不計付利息。這就是說,存了定期,期限一到,就要取出或辦理轉存手續。如果存單即將到期,又馬上需要用錢,可以用未到期的定期存單去銀行辦理抵押貸款,以解燃眉之急。待存單一到期,即可還清貸款。
3.滾動存取
可以將自己的儲蓄資金分成12等分,每月都存成一個一年期定期,或者將每月的余錢不管數量多少都存成一年定期。這樣一年下來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情況:每月都有一筆定期存款到期,可供支取使用。如果不需要,又可將其本金以及當月餘款一起再這樣存。如此,既可以滿足家裡開支的需要,又可以享有定期儲蓄的高息。
4.存本存利
即將存本取息與零存整取相結合,通過利滾利達到增值的最大化。具體點說,就是先將本金存一個5年期存本取息,然後再開一個5年期零存整取戶頭,將每月得到的利息存入。
5.細擇外幣
由於外幣的『存款利率』和該貨幣本國的利率有一定關係,所以有些時候某些外幣的『存款利率』也會高於人民幣。儲蓄時應隨時關注市場行情,適時購買。
債券債主與債務人的『博弈』
債券,又稱為固定利息證券,承諾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債券作為一種風險小、流動性好的投資品種,特別適合長期投資者進行投資。
與股票投資相比,債券投資具有風險低、收益穩定、利息免稅、回購方便等特點,因此,使債券投資工具受到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的喜愛。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債券融資方式日益豐富,範圍不斷擴展。為滿足不同的融資需要,並更好地吸引投資者,債券發行者在債券的形式上不斷創新,新的債券品種層出不窮。如今,債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
要投資債券,首先必須深入瞭解債券的構成要素、特徵和種類,然後才能根據自己投資的金額和目的正確地選擇債券。
債券儘管種類多種多樣,但是在內容上包含一些基本的要素,具體包括:
(1)價格要素,債券價格包括債券的發行價格和轉讓價格。
發行價格。債券第一次發行時,存在平價發行、溢價發行和折價發行三種。只要是市場上第一次發售的價格,就是這種債券的發行價格。
轉讓價格。投資者經手的這個再一次賣出去的價格,可以看作該債券的一個轉讓價格。如果多次轉讓,則該債券將有很多個轉讓價格。
(2)待償期。是指債券上載明的償還債券本金的期限,即債券發行日至到期日之間的時間間隔。一般可以分為三類:償還期限在1年以內的是短期債券;償還期限在1年以內10年以下的是中期債券;償還期限在10年以上的是長期債券。
債券期限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債務人對資金的需求、利率變化趨勢、證券交易市場的發達程度等因素。一般來說,債券的待償期越短,其價格就越接近其兌換價格,待償期越長,其價格就越低。
(3)付息期。是指發行債券後的利息支付的時間。它可以是到期一次支付,或1年、半年或者3個月支付一次。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和通貨膨脹因素的情況下,付息期對債券投資者的實際收益有很大影響。到期一次付息的債券,其利息通常是按單利計算的,而年內分期付息的債券,其利息是按複利計算的。
(4)利息率和收益率。利息率就是利息占債券面值的百分比。收益率則是投資者投資債券可以獲得的收益與其投入的本金的比值。
(5)償還方式。當債券到期時,債券的發行人就需向投資者支付本息,即為債券的償還。
債券價格的計算公式為:P=
其中,M是債券的面值,r是債券的票面利率,N是債券的期限,n是待償期,R是買方的獲利預期收益。(其中M和N是常數。)
債券收益率=×100%
債券作為一種債權債務憑證,是一種虛擬資本,而非真實資本,它是經濟運行中實際運用的真實資本的證書。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作為一種重要的融資手段和金融工具,債券具有以下四個特徵:
(1)償還性。債券除了無期公債或永久性公債以外,均對債券的償還期限有嚴格的規定,且債務人必須如期向持有人支付利息。
(2)流動性。債券一般都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流通和轉讓。目前幾乎所有的證券營業部門或銀行部門都開設債券買賣業務,且收取的各種費用都相應較低,方便債券交易,同時也增強了其流動性。
(3)安全性。是指債券在市場上能抵禦價格下降的性能,一般是指其不跌破發行價的能力。債券在發行時都承諾到期償還本息,所以其安全性一般都較高。
(4)收益性。債券的收益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投資債券可以給投資者定期或不定期地帶來利息收入;二是投資者可以利用債券價格的變動,買賣債券賺取差額,但主要體現為利息。
因債券的風險比銀行存款要大,所以債券的利率也比銀行高。如果債券到期能按時償付,購買債券就可以獲得固定的、一般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的利息收入。
債券的償還性、流動性、安全性與收益性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一般來講,一種債券難以同時滿足上述的四個特徵。如果債券的流動性強,安全性就強,人們便會爭相購買,於是該種債券的價格就上升,收益率下降;反之,如果某種債券的流動性差,安全性低,那麼購買的人就少,債券的價格就低,其收益率就高。對於投資者來說,可以根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和投資目的來對債券進行合理選擇與組合。
要想投資債券,就必須要對債券的種類有所瞭解。按照不同標準,債券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按債券發行主體不同,可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企業)債券等。
政府債券-是由財政部代表中央政府發行的債券,以國家信用作為償還的保證,主要包括國債、地方政府債券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國債,因其信譽好、利率優、風險小而被稱為『金邊債券』。
金融債券-是由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金融債券現在大多是政策性銀行發行與承銷,如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金融機構一般有雄厚的資金實力,信用度較高,因此金融債券往往有良好的信譽。
公司債券-在國外,沒有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的劃分,統稱為公司債券。在中國,企業債券發債主體為中央政府部門所屬機構、國有獨資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因此,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政府信用。公司債券在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一登記託管,可申請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其信用風險一般高於企業債券的信用風險。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是中國商業銀行重要的投資對象。
(2)按是否有財產擔保可以分為抵押債券和信用債券。
抵押債券,是以企業財產作為擔保的債券,按抵押品的不同又可以分為一般抵押債券、不動產抵押債券、動產抵押債券和證券信用抵押債券。以不動產,如房屋等作為擔保品,稱為不動產抵押債券;以動產,如適銷商品等作為提供品的,稱為動產抵押債券;以有價證券,如股票及其他債券作為擔保品的,稱為證券信託債券。一旦債券發行人違約,信託人就可將擔保品變賣處置,以保證債權人的優先求償權。抵押品的價值一般超過它所提供擔保債券價值的25%~35%。
信用債券,是不以任何公司財產作為擔保,完全憑信用發行的債券。政府債券屬此類債券。這種債券由於其發行人的絕對信用而具有堅實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一些公司也可發行這種債券,即信用公司債。與抵押債券相比,信用債券的持有人承擔的風險較大,因而往往要求較高的利率。因為信用債券沒有財產擔保,所以在債券契約中都要加入保護性條款,如不能將資產抵押其他債權人、不能兼併其他企業、未經債權人同意不能出售資產、不能發行其他長期債券等。
(3)按債券形態分類可以分為實物債券(無記名債券)、憑證式債券及記帳式債券。
實物債券(無記名債券),是一般意義上的債券,是一種具有標準格式實物券面的債券。在其券面上,一般印製了債券面額、債券利率、債券期限、債券發行人全稱、還本付息方式等各種債券票面要素。其不記名,不掛失,可上市流通。
憑證式債券,其形式是債權人認購債券的一種收款憑證,而不是債券發行人制定的標準格式的債券。
記帳式債券,是指沒有實物形態的票券,又稱無紙化國債,以電腦記帳方式記錄債權,通過證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統發行和交易。如果投資者進行記帳式債券的買賣,就必須在證券交易所設立帳戶。
(4)按是否能轉換分為可轉換債券和不可轉換債券。
可轉換債券,是在特定時期內可以按某一固定的比例轉換成普通股的債券,它具有債務與權益的雙重屬性,屬一種混合性籌資方式。由於可轉換債券賦予債券持有人將來成為公司股東的權利,因此其利率通常低於不可轉換債券。若將來轉換成功,在轉換前發行企業達到了低成本籌資的目的,轉換後又可節省股票的發行成本。根據《公司法》規定,發行可轉換債券應由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准,發行公司應同時具備發行公司債券和發行股票的條件。
不可轉換債券,是指不能轉換為普通股的債券,又稱為普通債券。由於其沒有賦予債券持有人將來成為公司股東的權利,所以其利率一般高於可轉換債券。
(5)按利率是否固定,分為『固定利率』債券和『浮動利率』債券。
『固定利率』債券,是將利率印在票面上並按其向債券持有人支付利息的債券。該利率不隨『市場利率』的變化而調整,因而『固定利率』債券可以較好地抵制『通貨緊縮』風險。
『浮動利率』債券,其利率同當前『市場利率』掛鉤,而當前『市場利率』又考慮到了通貨膨脹率的影響,所以『浮動利率』債券可以較好地抵制通貨膨脹風險。『浮動利率』債券往往是中長期債券。
(6)按是否能夠提前償還,分為可贖回債券和不可贖回債券。
可贖回債券,是指在債券到期前,發行人可以以事先約定的贖回價格收回的債券。公司發行可贖回債券主要是考慮到公司未來的投資機會和回避利率風險等問題,以增加公司資本結構調整的靈活性。發行可贖回債券最關鍵的問題是贖回期限和贖回價格的制定。
不可贖回債券,是指不能在債券到期前收回的債券。
(7)按償還方式不同,分為一次到期債券和分期到期債券。
一次到期債券,是發行公司於債券到期日一次償還全部債券本金的債券。
分期到期債券,是指在債券發行的當時就規定有不同到期日的債券,即分批償還本金的債券,可以減輕發行公司集中還本的財務負擔。
(8)按計息方式分為單利債券、複利債券及累進利率債券。
單利債券,是指在計息時,不論期限長短,僅按本金計息,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計算下期利息的債券。
複利債券,是指在計算利息時,按一定期限將所生利息加入本金再計算利息,逐期滾算的債券。
累進利率債券,是指年利率以利率逐年累進方法計息的債券。累進利率債券的利率隨著時間的推移,後期利率比前期利率更高,呈累進狀態。
(9)按募集方式分為公募債券和私募債券。
公募債券,是指向社會公開發行,向不特定的多數投資者公開募集,任何投資者均可購買的債券,它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轉讓。
私募債券,是指向與發行者有特定關係的少數投資者募集的債券,其發行和轉讓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私募債券的發行手續簡單,一般不能在證券市場上交易。
(10)按債券是否記名分為記名債券和無記名債券。
這種分類類似於記名股票與無記名股票的劃分。在公司債券上記載持券人姓名或名稱的為記名公司債券;反之為無記名公司債券。兩種債券在轉讓上的差別也與記名股票、無記名股票相似。
(11)按是否參加公司盈餘分配,分為參加公司債券和不參加公司債券。
參加公司債券,債權人除享有到期向公司請求還本付息的權利外,還有權按規定參加公司盈餘分配的債券;反之為不參加公司債券。
(12)按能否上市,分為上市債券和非上市債券。
上市債券,指可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債券,上市債券信用度高,價值高,變現容易,適合於需隨時變現的閒置資金的投資需要,但上市條件嚴格,並要承擔上市費用。
非上市債券,指不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債券。
基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
中國的投資基金最早產生於1980年代後期,1987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共同推出面向海外投資者的基金,自此以後,基金開始發展。
基金,從廣義上說是指為了某種目的而設立的具有一定數量的資金。主要包括信託投資基金、公積金、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各種基金會的基金。人們平常所說的基金主要是指證券投資基金,即通過公開發售基金份額募集資金,由基金託管人託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運作資金,為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以資產組合方式進行證券投資的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方式。
在各式金融商品中,股票風險大、挑選難,期貨風險更大。不妨選擇各式基金,作為踏入投資旅程的第一步。
想要嘗試投資證券投資基金,首先一定要知道證券投資基金的基本類別,都有什麼樣的基金供我們投資,以便在眾多的基金中選擇適合自己收益風險偏好的基金。
1.根據基金單位是否可增加或贖回分類
根據基金單位是否可增加或贖回,可分為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
(1)開放式基金,是指基金發起人在設立基金時,基金單位或者股份總規模不固定,可視投資者的需求,隨時向投資者出售基金單位或者股份,並可以應投資者的要求贖回發行在外的基金單位或者股份的一種基金運作方式。投資者既可以通過基金銷售機構購買基金使得基金資產和規模由此相應的增加,也可以將所持有的基金份額賣給基金銷售機構並收回現金使得基金資產和規模相應的減少。
開放式基金的交易主要包括三個環節:認購、申購和贖回。
開放式基金是世界各國基金運作的基本形式之一。基金管理公司可隨時向投資者發售新的基金份額,也需隨時應投資者的要求買回其持有的基金份額。簡單說,開放式基金在募集期內不規定限額,募集100億,還是200億,這主要看市場需求,募集完以後,原則上只要基金公司在經營,就可以永續地發展,這是開放式基金的特性。從發達國家金融市場來看,開放式基金已成為世界投資基金的主流。世界基金發展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從封閉式基金走向開放式基金的歷史。
(2)封閉式基金,是指基金規模在發行前已確定、在發行完畢後的規定期限內固定不變,並在證券市場上交易的投資基金,其在一定時期內不再接受新的投資,又稱為固定型投資基金。封閉期通常在5年以上,一般為10年或15年,經受益人大會通過並經主管機關同意可以適當延長期限。封閉式基金的基金單位在封閉期限內不能贖回,投資者日後買賣基金單位都必須通過證券經紀商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競價交易。
由於封閉式基金在證券交易所的交易採取競價的方式,因此交易價格受到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而並不必然反映基金的淨資產值,即相對其淨資產值,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價格有溢價、折價現象。
溢(折)價率=(交易價格-基金單位淨值)/基金單位淨值×100%
如果得出的結果是負的,就是折價率;如果是正的,就是溢價率。
2.按基金的發行對象分類
按基金的發行對象,可分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
(1)私募基金,是指通過非公開方式面向少數機構投資者和有實力的個人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基金,如著名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就是典型的私募基金,其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過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的。
目前,中國的私募基金按照投資標的分為以下幾種: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又稱為陽光私募,主要投資於股票;私募房地產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即PE,投資於非上市公司股權,以IPO為目的;私募風險投資基金,即VC,風險比較大。
(2)公募基金,是指受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的,向不特定投資者公開發行收益憑證的證券投資基金。公募發行以眾多投資者為發行對象,籌資潛力巨大,可申請在交易所上市,信息披露公開透明。
公募基金對基金管理公司的資格有嚴格的規定,對基金資產的託管人也有嚴格的規定,基金託管人在中國實際上就是銀行。封閉式公募基金每週還要公開一次資產淨值,每季度還要公佈投資組合,同時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風險較小。
公募基金只能投資股票或債券,不能投資非上市公司股權,不能投資房地產,不能投資有風險企業,而私募基金可以。
3.按規避和化解證券投資風險分類
按規避和化解證券投資風險,可分為全球對沖基金、宏觀對沖基金、賣空對沖基金、市場中性對沖基金、事件驅動對沖基金及基金中的對沖基金。
(1)全球對沖基金側重於以自下而上的方法在個別市場上挑選股票,在操作過程中較少使用指數衍生工具。
(2)宏觀對沖基金根據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利用股票、貨幣匯率等投資工具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交易。
(3)賣空對沖基金指基金經理專門尋找股價過高的股票或股票市場,寄望於做空後股價下跌從中獲利。
(4)市場中性對沖基金指市場上某些股票的價格變化時,變化的幅度和時間不同,基金經理利用這種差別獲取利潤,並同時採用反向操作手段以降低風險。
(5)事件驅動對沖基金,又稱『公司生命週期型投資』,指投資者旨在利用每一次公司的特殊事件而獲利。這類對沖基金往往在上市公司出現公司兼併、破產重組、資產重組和股票回購等重大事件時尋找投資機會。
(6)基金中的對沖基金即對多種對沖基金進行組合,大幅降低風險並獲得盡可能高的投資收益。
4.按基金的組織方式分類
按基金的組織方式,可分為契約型基金和公司型基金。
(1)契約型基金,又稱為單位信託基金,是指把投資者、管理人、託管人三者作為基金的當事人,通過簽訂基金契約的形式,發行受益憑證而設立的一種基金。其是依照基金契約組建,通過基金契約來規範三方當事人的行為,基金本身不具有法律資格。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的管理操作。基金託管人作為基金資產的名義持有人,負責基金資產的保管和處置,對基金管理人的運作實行監督,又是基金的受益人,即享有基金的受益權。
(2)公司型基金,又叫作共同基金,指基金本身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受益憑證的方式來籌集資金,然後在由專業的財務顧問或管理公司來經營與管理,設立董事會和持有人大會,重大事項由董事會討論決定。基金資產由公司所有,投資者則是這家公司的股東,承擔風險並通過股東大會行使權利。
從世界基金業的發展趨勢看,公司型基金除了比契約型基金多了一層基金公司組織外,其他各方面都與契約型基金有趨同化的傾向。
5.按投資目標分類
按投資目標,可分為成長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及平衡型基金。
(1)成長型基金,是指以追求資產的長期增值和盈利為基本目標從而投資於具有良好增長潛力的上市股票或其他證券的證券投資基金。成長型基金又可分為穩健成長型基金和積極成長型基金。
(2)收入型基金,是指以追求當期高收入為基本目標從而以能帶來穩定收入的證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收入型基金追求高的收益,那就肯定有風險。一般可分為固定收入型基金和股票收入型基金。固定收入型基金的主要投資對象是債券和優先股,因而儘管收益率較高,但長期成長的潛力很小,而且當『市場利率』波動時,基金淨值容易受到影響。股票收入型基金的成長潛力比較大,但易受股市波動的影響。
(3)平衡型基金,是指以保障資本安全、當期收益分配、資本和收益的長期成長等為基本目標,從而在投資組合中比較注重長短期收益-風險搭配的證券投資基金。這種基金一般將25%~50%的資產投資於債券及優先股,其餘的投資於普通股。平衡型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從其投資組合的債券中得到適當的利息收益,與此同時又可以獲得普通股的升值收益。平衡型基金的特點是風險比較低,缺點是成長的潛力不大。
6.按投資標的分類
按投資標的,可分為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貨幣市場型基金及混合型基金。
(1)債券型基金,是指8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債券的基金。假如全部投資於債券,可以稱其為純債券基金;假如大部分基金資產投資於債券,少部分投資於股票,可以稱其為債券型基金。在中國,其投資對象主要是國債、金融債和企業債。由於債券的年利率固定,因而這類基金的風險較低,適合於穩健型投資者。
債券型基金可使普通投資者方便參與銀行間債券、企業債、可轉債等產品的投資。在股市低迷時,債券基金的收益仍然很穩定,不受市場波動的影響。目前,企業債券的年利率在4.5%左右,扣除了基金的運營費用,可保證年收益率在3.3%~3.5%之間。
(2)股票型基金,是以60%以上的基金資產投資於股票的基金,股票基金在股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國內所有上市交易的封閉式基金及大部分的開放式基金都是股票基金,投資者之所以鍾愛股票基金,原因在於可以有不同的風險類型供選擇,而且可以克服股票市場普遍存在的區域性投資限制的弱點。
按照股票種類的不同,分為優先股票基金和普通股票基金。優先股票基金是一種可以獲得穩定收益、風險較小的股票型基金,投資對象以各公司發行的優先股為主,收益主要來自於股利收入;普通股基金以追求資本利得和長期資本增值為目的,風險較優先股基金高。
按基金投資分散化程度,可分為一般普通股基金和專門化基金。前者是將基金資產分散投資於各類普通股票上;後者是將基金資產投資於某些特殊行業股票上,風險較大。
按基金投資的目的,可分為資本增值型基金、成長型基金及收入型基金。
(3)貨幣市場型基金,是以貨幣市場工具為投資對象的一種基金。貨幣市場基金通常被認為是無風險或低風險的投資,主要投資於短期貨幣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內,平均期限120天)。如,短期國債、中央銀行票據、商業匯票、銀行承兌匯票、銀行定存和大額轉帳的存單等。通常,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會隨著『市場利率』的下跌而降低,與債券基金正好相反。
(4)混合型基金,主要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股票、債券投資比率可以靈活調控,沒有固定的範圍。
7.按投資理念分類
按投資理念,可分為主動型基金、被動型基金。
(1)主動型基金,一般以尋求取得超越市場的業績表現為目標,哪個板塊賺錢就買哪個板塊,可以主動地去選擇股票的配置。其基金管理者一般認為證券市場是無效的,存在著錯誤定價的股票。
(2)被動型基金(指數型基金),一般選取特定的指數成分股作為投資的對象,不主動尋求超越市場的表現,而是試圖複製指數的表現,因此通常又被稱為指數基金。其投資管理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不可能超越市場。
8.按資本來源和流向分類
按資本來源和流向,可分為國內基金、國際基金、離岸基金及海外基金。
(1)國內基金,是基金資本來源於國內,投資於國內金融市場並受到相關法律監督的基金。一般而言,國內基金在一國基金市場上占主導地位。國內基金的主要投資品種是股票、債券和現金。
(2)國際基金,是基金資本來源於國內但投資於境外金融市場的投資基金。由於各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平衡性,因而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投資回報,通過國際基金的跨國投資,可以為本國資本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以及在更大範圍內分散投資風險,但國際基金的投資成本和費用一般也較高。國際基金有國際股票基金、國際債券基金和全球商品基金等種類。
(3)離岸基金,又稱離岸證券投資基金,是指一國的證券基金組織在他國發行證券基金單位並將募集的資金投資於本國或第三國證券市場的證券投資基金。離岸基金的特點是兩頭在外,一般都在素有『避稅天堂』之稱的地方註冊,如盧森堡、百慕大或開曼群島等海外管轄區註冊成立,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對個人投資的資本利得、利息和股息收入都不收稅。
(4)海外基金,是由國外投資信託公司發行的基金,基金資本從國外籌集並投資於國內金融市場的基金。透過海外基金的方式進行投資,不但可分享全球投資機會和利得,亦可達到分散風險、專業管理、節稅與資產移轉的目的。
9.其他特殊類型
(1)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是一個投資組合,當你拿不准該投哪只股票時,投資一個組合是相當穩妥的方法。ETF基金的創設與贖回是通過一攬子證券組合進行的,而不是以現金進行的。
(2)LOF(上市開放式基金),是指上市型開放式基金,它是通過深交所交易系統發行並上市交易的一種開放式基金。LOF的投資者既可以通過基金管理人或其委託的銷售機構以基金淨值進行基金的申購、贖回,也可以通過交易所市場以交易系統撮合成交價進行基金的買入、賣出,LOF申購和贖回均以現金方式進行。簡單說,它是一種跨市場基金,投資者可以利用它的這一特性進行跨市場套利。
(3)傘形基金,是基金的一種組織形式,基金發起人根據一份總的基金招募書,設立多隻相互之間可以根據規定的程序及費率水平進行轉換的基金。只要投資在任何一家子基金,即可任意轉換到另一個子基金,無須額外負擔費用。這些基金稱為『子基金』或『成分基金』;而由這些子基金共同構成的這一基金體系被稱為『傘形基金』。
(4)政府公債基金,指專門投資於直接或間接由政府擔保的有價證券的基金。投資對象包括國庫券、國庫本票、政府債券以及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投資於這種基金的最大優點是安全性高。因為它有政府擔保,收益相對穩定,且流動性也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來中國某些帶有私募基金性質投資基金所控制的資金實力估計達數千億元,然而他們的合法地位尚在討論過程之中,大家要謹慎投資。
證券投資基金的運作基本流程是:
(1)投資者購買基金份額,並將其存放在制定的託管銀行帳戶;
(2)基金管理公司運作這些從不同投資者那裡彙聚起來的資金;
(3)基金管理公司利用其擁有的專業優勢,將這些資金分散投資於證券市場上的各種金融產品;
(4)投資所得的收益通過派發紅利或在投資方式分配給投資者,投資損失也由投資者自己承擔,基金管理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用。
中國投資基金起步於1991年,當時只有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和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兩家,規模為9000萬元。到1994年底,發展為有31家基金在滬深兩地證交所以及一些區域性證券交易中心掛牌成為上市基金。
股票漲漲跌跌的誘惑
伴隨著股份公司的誕生和發展,以股票形式集資入股的方式也得到發展,並且產生了買賣交易轉讓股票的需求。這樣,就帶動了股票市場的出現和形成,並促進了股票市場的完善和發展。
股票是由股份公司發行的權益憑證,持有者可以按公司的分紅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地取得紅利收入。股票的交易都是通過股票市場來實現的。股票市場是股票發行和流通場所,也可以說是指對已發行的股票進行買賣和轉讓的場所。股票市場一般可以分為兩級,一級市場稱之為股票發行市場,二級市場稱之為股票交易市場。
瞭解股票的基本分類和特殊股種是投資股票的一個重要環節。想要投資股票首先需要對自己投資的目標,即各種股票的含義、分類和特殊性有所瞭解,進而確定適合自己投資的股票種類。
1.根據股東的權利,股票可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
(1)普通股,指的是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後對企業盈利和剩餘財產的索取權。它構成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發行量最大,最為重要的股票。目前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都是普通股。
股份有限公司根據有關法規的規定以及籌資和投資者的需要,可以發行不同種類的普通股。
①按股票有無記名,分為記名股和不記名股。記名股,是在股票票面上記載股東姓名或名稱的股票。這種股票除了股票上所記載的股東外,其他人不得行使其股權,且股份的轉讓有嚴格的法律程序與手續,需辦理過戶。中國《公司法》規定,像發起人、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法人發行的股票,應為記名股。
不記名股,是票面上不記載股東姓名或名稱的股票。這類股票的持有人即股份的所有人,具有股東資格,股票的轉讓也比較自由、方便,無須辦理過戶手續。
②按股票是否標明金額,分為面值股票和無面值股票。面值股票,是在票面上標有一定金額的股票。持有這種股票的股東,對公司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大小,依其所持有的股票票面金額占公司發行在外股票總面值的比例而定。
無面值股票,是不在票面上標出金額,只載明所占公司股本總額的比例或股份數的股票。無面值股票的價值隨公司財產的增減而變動,而股東對公司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大小,直接依股票標明的比例而定。2012年,中國《公司法》不承認無面值股票,規定股票應記載股票的面額,並且其發行價格不得低於票面金額。
③根據投資主體,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及社會公眾股。國有股,由於中國大部分股份制企業都是由原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而來的,因此,國家股在公司股權中佔有較大的比重。通過改制,多種經濟成分可以並存於同一企業,國家則通過控股方式取得國有股權,用較少的資金控制更多的資源,鞏固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法人股,指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依法可經營的資產向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權部分投資所形成的股份。如果該法人是國有企業、事業及其他單位,那麼該法人股為國有法人股。如果是非國有法人資產投資於上市公司形成的股份則為社會法人股。
社會公眾股,是指中國境內個人和機構,以其合法財產向公司可上市流通股權部分投資所形成的股份。中國投資者通過股東帳戶在股票市場買賣的股票都是社會公眾股。中國公司法規定,單個自然人持股數不得超過該公司股份的5‰。
④根據股票的上市地點和所面對的投資者,分為A股、B股、H股、N股和S股。
A股,即人民幣普通股,是由中國境內公司發行,供境內機構、組織或個人(從2013年4月1日起,境內、港、澳、台地區居民可開立A股帳戶)以人民幣認購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A股以無紙化電子記帳,實行『T+1』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
B股,即人民幣特種股票。它是以人民幣標明面值,以外幣認購和買賣,在境內(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在深圳交易所上市交易的B股按港元單位計價;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B股按美元單位計價。B股以無紙化電子記帳,實行『T+3』交割制度,有漲跌幅(10%)限制,參與投資者為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居民和外國人,持有合法外匯存款的大陸居民也可投資。
H股,也稱國企股,指註冊地在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H股為實物股票,實行『T+0』交割制度,無漲跌幅限制。中國地區機構投資者、國際資本投資者可以投資於H股,個人直接投資於H股尚需時日。
N股,是指那些在中國大陸註冊、在紐約上市的外資股。
S股,是指那些在中國大陸註冊、在新加坡上市的外資股。
(2)優先股,是『普通股』的對稱。是股份公司發行的在分配紅利和剩餘財產時比普通股具有優先權的股份。優先股也是一種沒有期限的有權憑證,優先股股東一般不能在中途向公司要求退股(少數可贖回的優先股例外)。優先股的優先權主要表現在股息領取優先權及剩餘資產分配優先權。優先股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累積優先股和非累積優先股。累積優先股是指在某個營業年度內,如果公司所獲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規定的股利,日後優先股的股東對往年付給的股息,有權要求如數補給。對於非累積的優先股,雖然對於公司當年所獲得的利潤有優先於普通股獲得分派股息的權利,但如果該年公司所獲得的盈利不足以按規定的股利分配時,非累積優先股的股東不能要求公司在以後年度中予以補發。一般來講,對投資者來說,累積優先股比非累積優先股具有更大的優越性。
②參與優先股與非參與優先股。當企業利潤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還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參與優先股』。除了既定股息外,不再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稱為『非參與優先股』。一般來講,參與優先股較非參與優先股對投資者更為有利。
③可轉換優先股與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的優先股是指允許優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生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否則,就是不可轉換優先股。可轉換優先股是近年來日益流行的一種優先股。
④可收回優先股與不可收回優先股。可收回優先股是指允許發行該類股票的公司,按原來的價格再加上若干補償金將已發生的優先股收回。當該公司認為能夠以較低股利的股票來代替已發生的優先股時,就往往行使這種權利。反之,就是不可收回的優先股。
2.按股票業績的表現分類
根據股票業績的表現,可分為藍籌股、績優股和垃圾股。
(1)藍籌股。『藍籌』一詞源於西方賭場,在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次之,白色籌碼最差,投資者把這些行話套用到股票上,他們把那些在其所屬行業內佔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稱為藍籌股。
藍籌股一般可以分為一線藍籌股、二線藍籌股、績優藍籌股、大盤藍籌股及藍籌股基金。
一線藍籌股,是指業績穩定,流股盤和總股本較大,即權重較大的個股。
二線藍籌股,是指在市值、行業地位上以及知名度上略遜於一線藍籌公司,但其整體表現仍然良好的個股。
績優藍籌股,是從藍籌股中因對比而衍生出的詞,是以往業內已經公認業績優良、紅利優厚、保持穩定增長的公司股票,而『績優』是從業績表現排行的角度,優中選優的個股。
大盤藍籌股,從各國的經驗來看,那些市值較大、業績穩定及在行業內居於龍頭地位並能對所在證券市場起到相當大影響的公司的股票成為大盤藍籌股。按照美國的標準,市值高於100億美元的稱為大盤股,高於10億美元的稱為中盤股。
藍籌基金,是指該基金主要用於購買藍籌股的基金。
(2)績優股,是業績優良且比較穩定的公司的股票。這些公司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與核心競爭力,在行業內有較高的市場佔有率,且利潤穩步增長,市場知名度很高。在中國,投資者衡量績優股的主要指標是每股稅後利潤和淨資產收益率。一般而言,每股稅後利潤在全體上市公司中處於中上地位,公司上市後淨資產收益率連續三年顯著超過10%的股票當屬績優股之列。
(3)垃圾股,顧名思義就是那些業績較差,問題多的個股。一般是指評級為非投資級的股票(BB以下),每股收益在0.10元以下的個股均可稱作垃圾股。
投資垃圾股的風險大,所以風險回報率(收益率)也高,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興起了垃圾股投資熱潮。特別是在企業上市受到一定約束的情況下,上市公司起碼還具有『殼資源』的。在實際股市裡,有一些垃圾股的股價遠遠超過績優股的股價。因此垃圾股炒作還是值得考慮的。
3.按股票交易價格的高低分類
根據股票交易價格的高低,分為一線股、二線股和三線股。
(1)一線股,指股票市場上價格較高的一類股票。發行這些股票的公司業績優良或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股價領先於其他股票。大致上,一線股等同於績優股和藍籌股。一些高成長股,如中國證券中場上的一些高科技股,由於投資者對其發展前景充滿憧憬,它們也位於一線股之列。一線股享有良好的市場聲譽,為機構投資者和廣大中小投資者所熟知。
(2)二線股,是價格中等的股票。這類股票在市場上數量最多。二線股的業績參差不齊,但從整體上看,它們的業績也同股價一體在全體上市公司中居中游。
(3)三線股,指價格低廉的股票。發行這類股票的大多業績不好,前景不妙,有的甚至已經到了虧損的境地。也有少數上市公司,因為發行量太大,或者身處夕陽行業,缺乏高速增長的可能,難以塑造出好的投資概念來吸引投資者。這些公司雖然業績尚可,但股價卻徘徊不前。也被投資者視為了三線股。
如今股票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何入市是我們最關心的話題。股票投資的關鍵就在選擇股票上,在於會挑選好企業的股票。如果我們想選擇可以盈利的股票,首先要學會選擇有盈利的上市公司,然後持有其股票。
巴菲特說過,優秀企業的標準是『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由能力非凡且為股東著想的管理層來經營的大公司』。凡是遵循以上所說的標準去選股,就能夠找到好的股票。
在當前市場環境中如何精選個股,一些市場上的高手也理出了下面幾條基本原則,可作為投資股票時的參考:
(1)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熟悉的股票,你比較容易瞭解情況,能適時地得到這些公司的各種消息。如果公司有利好題材可以快人一步搶進,利空來臨則搶先出逃。
(2)瞭解上市公司的行業。對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特性進行分析,再結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選擇股票。
(3)關注上市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投資者除考慮該公司是否是行業龍頭或壟斷行業之外,還考慮公司的基本條件。諸如:現金流、公基金充足的,顯示企業基本財務狀況較好;市盈率較低,最好是在10倍左右,表明未來還有一定的上漲空間;要有機構投資者看好,從公開信息中可以看到流通大股東中有基金、保險或社保基金進駐的則多為資質優良的公司。
(4)選擇那些不著名、但成長性好的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假以時日,經營規模上來了,其發展可能會一日千里,是潛在的大黑馬。
(5)選擇題材股。這類股票由於有炒作題材,必然會引起主力大戶的注意,反復炒作。適時介入這類股票,待題材明朗時拋出,會有較為豐厚的獲利。
(6)選擇小盤股。一般來說小盤股籌碼較少,機構莊家容易吸籌,一旦介入往往急速飆升,經常成為股市中的黑馬。
(7)選擇逆市上行的個股。這類股往往是強勢股,股價大漲小回,往往逆市上行,說明莊家資金雄厚,操盤手法嫺熟,且這類個股多數都有一定的題材,莊家才敢於逆市坐莊。
(8)選擇突破阻力線的股票。突破阻力線的股票,表明賣壓減輕,應果斷跟進,後市會有一段可觀的升幅。
(9)選擇換手率高的股票。換手率高的股票,由於籌碼得到了充分消化,每個人的成本較高,賣壓越來越輕,未來走勢肯定有出眾的表現,而且換手率高的股票,說明投資大眾對其熱烈追捧,莊家呵護有加,後市會飆升。
(10)選擇大手成交的股票。成交量是投資大眾購買股票欲望強弱的直接表現,人氣的聚散數量化就是成交量。成交量是股市的元氣,股價只不過是它的表徵而已。所以,成交量通常比股價先行。如果某個個股成交量放大,而且拋出的籌碼被大手承接,就說明有主力介入,股價稍有回調即有人跟進,這類個股無疑就是明天的黑馬。
當然,針對上述內容也要綜合考慮,符合的條件越多越好,將選好的個股先行跟蹤考察一段時間,以長線指標進行觀察,最後再決定是否下單。總之,股民精選個股,不能道聽途說,不能輕信股評和所謂理財專家的建議,一定要精心做好準備,冷靜觀察,仔細分析,自己選股。
保險 - 花點錢保護你的錢吧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掉下懸崖的瞬間,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是會撿到武功秘籍,還是被摔死。
從人類歷史來看,人類社會從開始就面臨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擾,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古代人們就萌生了對付災害事故的保險思想和原始形態的保險方法。保險從萌芽時期的互助形式逐漸發展成為冒險借貸,發展到海上保險合約,發展到海上保險、火災保險、人壽保險和其他保險,並逐漸發展成為現代保險。
所謂保險,是指由承保人聚集多數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某種風險,通過向投保人收取合理計算的保險費的方式積累保險基金,然後對這些被保險人中發生約定風險事故者進行賠償或給付。
保險市場是市場的一種形式,是保險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或是保險商品供給與需求關係的總和,即指固定的交易場所,如保險交易所,也可以是所有實現保險商品讓渡的交換關係的總和。
在保險市場上,交易的對象是保險人為消費者所面臨的風險所提供的各種保險保障產品。保險市場的構成要素如下:首先是為保險交易活動提供各類保險商品的賣方或供給方;其次是實現交易活動的各類保險商品的買方或需求方;再次就是具體的交易對象—各類保險商品。後來,保險中介方也漸漸成為構成保險市場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社會的角度來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精巧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起到分散風險、消化損失的作用。保險無論對公司還是個人都意義重大,是現代投資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也許會有人說:我還沒有賺夠錢,哪裡有閒錢買保險啊?事實上,保險是以明確的小投資來彌補不明確的大損失。當在人們遭遇病、死、殘、醫等重大變故時,保險金可以立即發揮周轉金、急難救助金等活錢的功能。因此,保險支出應該列為家庭最重要最優先的一筆投資,千萬不能忽視。當然,在購買保險前也要全面瞭解保險的種類。
1.按保險的實施方式分類
按保險的實施方式,可分為強制保險與自願保險。
(1)強制保險,是指根據國家頒佈的有關法律和法規,凡是在規定範圍內的單位或個人,不管願意與否都必須參加的保險。例如:世界各國一般都將浮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規定為強制保險的險種。強制保險的範疇大於法定保險。法定保險是強制保險的主要形式。
從國際上看,強制保險的形式有兩種,一是規定在特定範圍內建立保險人與被保險人的保險關係,且兩者沒有自主選擇的餘地。二是規定一定範圍內的人或財產都必須參加保險,並以此作為許可從事某項業務活動的前提條件。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強制社會多數成員參加的,由個人、單位、國家三方共同籌資,建立保險基金,對因年老、工傷、疾病、生育、殘廢、失業、死亡等原因喪失勞動能力或暫時失去工作的個人或其供養直系親屬給予物質幫助的一種非營利性的社會安全制度。它是一種再分配制度,目標是保證物質及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險具有法制性、強制性、固定性等特點,每個在職職工都必須實行,所以,社會保險又稱為(社會)基本保險,或者簡稱為社保。
社會保險按其功能又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房屋保險(又稱房屋公積金)等。
①養老保險,是國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而退出勞動崗位後而建立的一種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險制度。
基本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被保險人按不同繳費比例共同繳納。以北京市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為例:企業每月按照其繳費總基數的20%繳納,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8%繳納。其中城鎮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以本市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按照20%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其中8%計入個人帳戶。職工按月領取養老金必須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男職工60歲,女職工50歲),並且已經辦理退休手續;個人繳費至少滿15年。
基礎養老金月標準為省(自治區、直轄市)或市(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20%。個人帳戶養老金由個人帳戶基金支付,月發放標準根據本人帳戶儲存額除以120。個人帳戶基金用完後,由社會統籌基金支付。
②醫療保險,指通過國家立法,按照強制性社會保險原則,基本醫療保險費應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按時足額繳納。以北京市醫療保險繳費比例為例:用人單位每月按照其繳費總基數的10%繳納,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2%+3塊錢的大病統籌繳納。
用人單位所繳納的醫療保險費一部分用於建立基本醫療保險社會統籌基金,這部分基金主要用於支付參保職工住院和特殊慢性病門診及搶救、急救。發生的基本醫療保險起付標準以上、最高支付限額以下符合規定的醫療費,其中個人也要按規定負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個人帳戶資金主要用於支付參保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就醫購藥的費用,個人帳戶資金用完或不足部分,由參保人員個人用現金支付。參保職工因病住院先自付住院起付額,再進入統籌基金和職工個人共付段。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單位及個人,必須同時參加大額醫療保險,並按規定按時足額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大額醫療保險費,才能享受醫療保險的相關待遇。
③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工傷保險費由用人單位繳納。職工上了工傷保險後,職工住院治療工傷時,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因公出差伙食補助標準的70%發住院伙食補助費;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的,所需交通、食宿費用由所在單位按照本單位職工因公出差標準報銷。另外,工傷職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業需要,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安裝假肢、矯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輪椅等輔助器具,所需費用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工傷參保職工的工傷醫療費一至四級工傷人員傷殘津貼、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生活護理費、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工傷康復費、勞動能力鑒定費都應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支付。
④失業保險,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由社會集中建立基金,對因失業而暫時中斷生活來源的勞動者提供物質幫助的制度。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之一。
城鎮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繳納失業保險費,其職工按照本人工資的1%繳納失業保險費。無固定工資額的單位以統籌地區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基數繳納失業保險費。單位招用農牧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繳納失業保險費。
失業人員同時具備以下條件,即可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按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個人已按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的;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
⑤生育保險,是根據法律規定,在懷孕和分娩的婦女勞動者暫時中斷工作、失去正常收入來源時,由國家和社會提供醫療服務、生育津貼和產假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中國生育保險待遇主要包括兩項:一是生育津貼,二是生育醫療待遇。
生育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繳納的生育保險費及其利息以及滯納金組成。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生育發生的醫療費用、職工計劃生育手術費用及國家規定的與生育保險有關的其他費用都應該從生育保險基金中支出。所有用人單位(包括各類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都要參加生育保險。
用人單位按照國家規定繳納生育保險費,職工不繳納生育保險費。以北京市生育保險繳費比例為例:企業按照職工繳費基數的0.80%繳納生育保險費。
生育保險金=生育津貼+醫療補助金。生育津貼以用人單位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正常生育按3個月(90天)計發。醫療補助金以特區上年度企業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正常生育的按2個月計發;剖腹產或多胞胎的按4個月計發。
⑥房屋保險(又稱房屋公積金),一般稱為房屋公積金,是由單位和個人共同出資建立的用於個人購買或大修生活用房的保險基金。房屋保險之所以列入政府的社會保險支出:
一是因為國家財政要為居民的生活用房提供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
二是因為對中低收入階層的經濟適用房屋,國家財政進行了暗補;
三是財政撥款單位職工的房屋公積金,不論是單位還是個人繳納的部分都來源於國家財政收入。
(2)自願保險,是指保險雙方當事人通過簽訂保險合同,或是需要保險保障的人自願組合、實施的一種保險。投保人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投保、向誰投保、中途退保等,也可以自由選擇保障範圍、保障程度和保險期限等。保險人也可以根據情況自願決定是否承保、怎樣承保,並且自由選擇保險標的,選擇設定投保條件等。
商業保險,是指通過訂立保險合同運營,以營利為目的的保險形式,由專門的保險企業經營。具體而言,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因可能發生的事故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保險行為。
2.按保險標的或保險對象分類
按保險標的或保險對象,主要分為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
(1)財產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交付保險費,保險人按保險合同的約定對所承保的財產及其有關利益因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的保險。財產保險,包括財產保險、農業保險、責任保險、保證保險、信用保險等以財產或利益為保險標的的各種保險。
財產保險的核心原則是損失補償原則,即『有損失,有補償』『損失多少,補償多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是家庭財產保險。
(2)人身保險,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並以其遭受不幸事故或因疾病、傷殘、年老以致喪失工作能力、死亡或年老退休時,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人要按約給付保險金。傳統人身保險的產品種類繁多,但按照保障範圍可以劃分為人壽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等。
①人壽保險,簡稱壽險,是一種以人的生死為保險標的保險,是被保險人在保險責任期內生存或死亡,由保險人根據契約規定給付保險金的一種保險。壽險可分為壽險保障型產品、壽險儲蓄型產品和壽險投資型產品。
②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是指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內,因遭受非本意的,外來的,突然發生的意外事故,致使身體蒙受傷害而殘疾(或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
③健康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身體為保險標的,以被保險人因疾病或意外傷害而導致的傷、病風險為保險責任,使被保險人因傷、病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得到補償的保險。
3.按承保的風險分類
按承保的風險,可劃分為單一風險保險和綜合風險保險。
(1)單一風險保險,是指僅對某一可保風險提供保險保障的保險。例如:水災保險僅對特大洪水事故承擔損失賠償責任。
(2)綜合風險保險,是指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可保風險提供保險保障的保險。綜合保險通常是以基本險加附加險的方式出現的。當前的保險品種基本上都具有綜合保險的性質。例如:中國企業財產保險的保險責任包括火災、爆炸、洪水等。
4.按承保的功能,可分為投連險、萬能險、分紅險
(1)投連險,是將保險和理財兩個方面組合在一起的保險產品。投資者繳納的保費,一部分除具備保險的保障功能外,另一部分與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掛鉤,承擔相應投資風險,是一種風險自擔的投資理財產品。
(2)萬能險,是投資險中最為靈活的一種,是指可以任意支付保險費以及任意調整死亡保險金給付金額的人壽保險。收益雖不高,但有保底收益,具備保障功能。
(3)分紅險,是保險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後,將上一會計年度該類分紅險的可分配盈餘按一定比例以現金紅利或增值紅利的方式分配給客戶的一種人壽保險。其保障範圍有限,保障額度也比較低,與銀行儲蓄非常類似。
5.按保險業務承保的程序的不同分類
按保險業務承保的程序不同,可分為原保險和再保險。
(1)原保險,也稱直接業務市場,是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通過訂立保險合同而直接建立保險關係。
(2)再保險,也稱分保市場,是原保險人將已經承保的直接業務通過再保險合同轉分給再保險人的方式形成保險關係。
6.按保險業務活動的空間的不同分類
按保險業務活動的空間不同,可分為國內保險和國際保險。
(1)國內保險,指專門為本國境內提供各種保險商品,按經營區域範圍又可分為全國性保險和區域性保險。
(2)國際保險,指國內保險人經營國外保險業務的保險。其包括以各類財產為對象的保險業務;以人的身體和生命為對象的保險業務;以投保人依照法律或契約規定應負的經濟責任為對象的保險業務;以契約雙方當事人有一方違反契約造成他方經濟損失為對象的保險業務等。
綜上所述,確定購買保險時,要切合實際,量力而行。既要使經濟能長時期負擔,又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在購買保險時可進行合理組合,即把保險項目進行合理組合,並注意利用各附加險。如購買1~2個主險附加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保險,可以使投保人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買保險時,我們常常碰到猶豫期和免責期的概念。所謂猶豫期是指根據保險法規定,投保人在購買保險後有10天的猶豫期,如果投保人認為該保險合同與投保人的需求不符,可以解除合同,全額退保,保險公司一般只收取工本費;免責期則是健康類保險的特有條款,是指在指定期限內若發生保險事故則保險公司免責不賠償。
此外,購買保險之後還要注意定期足額繳納保費,如超過60天寬限期後,保險合同會中止,保險人可以選擇在兩年內補繳保費來重新恢復保險效力。
一般年輕時買些保險不僅能更早地得到保障,而且費率相對低,繳費的壓力也相對較輕。而隨著年齡增大,不僅保障晚,費率高,還可能被保險公司拒保。而且在購買保險產品後,注意不要退保,因為輕易退保將遭受較嚴重的損失:一是沒有了保障,二是會損失之前繳納的絕大多數保費。
2003年,國務院決定將中國保監會由國務院直屬副部級事業單位改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並相應增加職能部門、派出機構和人員編製。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內設15個職能機構,並在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計劃單列市設有35個派出機構,規範保險市場的經營行為,調控保險業的健康發展。
外匯 - 那些五花八門的『外國錢』
相對於本國貨幣,我們把一切外國的貨幣稱為外匯。外匯是伴隨著國際貿易產生的,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外匯,有動態和靜態兩種含義。
動態意義上的外匯,是指人們將一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清償國際債權債務關係的行為。這個意義上的外匯概念等同於國際結算。
靜態意義上的外匯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靜態外匯,是指一國擁有的一切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外匯就是外幣資產。
按照中國2008年8月1日國務院第20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規定:外匯是指下列以外幣表示的可以用作國際清償的支付手段和資產,外幣現鈔,包括紙幣、鑄幣;外幣支付憑證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銀行卡等;外幣有價證券,包括債券、股票等;特別提款權;其他外匯資產。
狹義的靜態外匯,是指以外國貨幣表示的,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可用於國際債權債務結算的各種支付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存放在國外銀行的外幣資金,以及將對銀行存款的索取權具體化了的外幣票據才構成外匯,主要包括銀行匯票、支票、銀行存款等。這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外匯概念。
按照不同標準,可以對外匯做如下分類:
1.按照管制來劃分
按照管制,可分為現匯和購匯。
(1)現匯,又稱『自由外匯』。在國際結算中廣泛使用,在國際上得到償付並可以自由兌換其他國家貨幣的外匯。
(2)購匯,國家批准的可以使用的外匯指標。如果想把指標換成現匯,必須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公佈的匯率牌價,用人民幣在指標限額內向指定銀行買進現匯,專業說法叫購匯,必須按規定用途使用購匯功能。
當發生外幣交易後需要支付外幣時,用人民幣去購換成外幣支付的一種行為就稱之為購匯了。購匯是轉帳交易,是用帳戶上的本幣兌換外幣,相當於外匯買賣,兌換後的外幣還在帳戶上或銀行卡上,不提取現金。但2014年以後最新政策規定,每人每年有5萬美元等值的購匯額度,每人每次購匯可以提取不超過等值2000美元的外幣現鈔。
2.按照性質來劃分
按照性質,可分為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和金融外匯。
(1)貿易外匯,也稱實物貿易外匯,是指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即由於各國間的商品流通所形成的一種國際支付手段,例如:運費、保險費、推銷費用等所用的外匯。
(2)非貿易外匯,是指貿易外匯以外收支的外匯,即一切非來源於或用於進出口貿易的外匯,例如:僑匯、旅遊、對外承包工程等外匯收入和支出。
(3)金融外匯,是屬一種金融資產外匯,例如:銀行同業間買賣的外匯,既非來源於有形貿易或無形貿易,也非用於有形貿易,而是為了各種貨幣頭寸的管理和擺佈。
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匯率,變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
一國外匯行市的升降,對進出口貿易和經濟結構、生產佈局等會產生影響。一般來說,本幣匯率降低,即本幣對外的比值貶低,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若本幣匯率上升,即本幣對外的比值上升,則有利於進口,不利於出口。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0.1495(間接標價法),則這件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就是14.95美元。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降到0.1429,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用更少的美元可買此商品,這件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就是14.29美元。所以該商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會變低。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變強,便宜好賣。反之,如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到0.1667,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則這件商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6.67美元,此商品的美元價格變貴,買的就少了。
在外匯市場上,匯率是以五位數字來顯示的,如:歐元(EUR)0.9705、日元(JPY)119.95、英鎊(GBP)1.5237。
匯率的最小變化單位為一點,即最後一位數的一個數字變化,如:歐元(EUR)0.0001、日元(JPY)0.01、英鎊(GBP)0.0001。
按國際慣例,通常用3個英文字母來表示貨幣的名稱,以上中文名稱後的英文即為該貨幣的英文代碼。
外匯匯率中的『點』,稱為基點。按市場慣例,外匯匯率的標價通常由五位有效數字組成,從右邊向左邊數過去,第一位稱為『X個點』,它是構成匯率變動的最小單位;第二位稱為『X十個點』,如此類推。例如::1歐元=1.1138美元;1美元=102.51日元。歐元對美元從1.11133變為1.11138,稱歐元對美元上升了5點;美元對日元從103.01000變為102.51000,稱美元對日元下跌了50點。
外匯市場上的報價一般為雙向報價,即由報價方同時報出自己的買入價和賣出價,由客戶自行決定買賣方向。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價差越小,對於投資者來說意味著成本越小。確定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準。由於確定的標準不同,於是便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外匯匯率標價方法。
1.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例如: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為6.6878,即1美元兌6.6878元人民幣。
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折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作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作外匯匯率下跌。
2.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稱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匯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如歐元兌美元匯率為1.1138,即1歐元兌1.1138美元。
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上升。
外匯市場就是與外國貨幣進行兌換的市場,在經濟生活中有更多含義。目前,全球主要的外匯市場有倫敦、紐約、巴黎、法蘭克福、蘇黎世、東京、盧森堡、香港、新加坡、巴林、米蘭、蒙特利爾及阿姆斯特丹等30多個,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紐約、倫敦和東京。
疑問:請問台灣在哪個外匯市場進行外國貨幣兌換?
期貨與『未來』有關的市場
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98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使用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並逐步完善了保證金制度,於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
期貨交易的對象並不是商品實體,而是商品的標準化合約。期貨交易可以分為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商品期貨又分工業品(可細分為金屬商品、能源商品)、農產品及其他商品等。金融期貨主要是傳統的金融商品(工具),如股指、利率、匯率等各類期貨交易,包括期權交易等。
1.商品期貨
(1)農產品期貨,主要包括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畜產品和林產品四大類。糧食作物有大豆、小麥、玉米、大米、紅小豆、花生米等;經濟作物有棉花、原糖、可可、棕櫚油、油菜籽等;畜產品類有活牛、羊毛等;林產品類有木材、天然橡膠等。
(2)金屬期貨,包括基本金屬和貴金屬兩大類。基本金屬類有銅、鋁、錫、鉛、鋅、鎳等;貴金屬類有黃金、白銀、鉑金、鈀金等。
(3)能源期貨,包括原油(塑料、PTA、PVC)、汽油(甲醇)、燃料油。新興品種包括氣溫、二氧化碳排放配額、天然橡膠。
2.金融期貨
(1)外匯期貨,是指以匯率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用來回避匯率風險。它是金融期貨中最早出現的品種。
(2)利率期貨,指以債券類證券為標的物的期貨合約,其可以避免利率波動所引起的證券價格變動的風險。利率期貨一般可分為短期利率期貨和長期利率期貨,前者大多以銀行同業拆借中場3月期利率為標的物、後者大多以5年期以上長期債券為標的物。
(3)股指期貨,是以股票指數為標的物的期貨,雙方交易的是一定期限後的股票指數價格水平,通過現金結算差價來進行交割。如英國FTSE指數、德國DAX指數、東京日經平均指數、香港恒生指數、滬深300指數。
『期貨市場』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
(1)期貨交易所: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場所,是『期貨市場』的核心。
(2)期貨結算公司:期貨結算大部分實行會員制,結算會員須繳納全額保證金存放在結算所,以保證結算所對『期貨市場』的風險控制。
(3)期貨經紀公司:是代理客戶進行期貨交易,並提供有關期貨交易服務的企業法人。在代理客戶期貨交易時收取一定的傭金。
(4)期貨交易者:基本上分為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兩種。套期保值者主要是利用『期貨市場』進行保值交易,以減少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確保生產和經營的正常利潤。投機者參加交易可增加市場的流動性,起到潤滑劑的作用。
期貨交易的目的是為了『轉移價格風險』或『獲取風險利潤』。投資者可以對期貨進行投資或投機。交收期貨的日期可以是一星期之後,一個月之後,三個月之後,甚至一年之後。大部分人認為對期貨的不恰當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這是不正確的看法,可以同時做空做多,這才是健康正常的交易市場。
『期貨市場』是進行期貨交易的場所,是多種期貨交易關係的總和。它是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在現貨市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度組織化和高度規範化的市場形式。既是現貨市場的延伸,又是市場的又一個高級發展階段。
『期貨市場』實行以下基本制度:
1.保證金制度
在期貨交易中,任何交易者必須按照其所買賣期貨合約價值的一定比例(通常為5%~10%)繳納資金,作為其履行期貨合約的財力擔保,然後才能參與期貨合約的買賣,並視價格變動情況確定是否追加資金。這種制度就是保證金制度,所交的資金就是保證金。保證金制度既體現了期貨交易特有的『槓桿效應』,同時也成為交易所控制期貨交易風險的一種重要手段。
2.每日結算制度
每日結算制度是由交易所統一組織進行的。期貨交易所實行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又稱『逐日盯市』,是指每日交易結束後,交易所按當日結算價結算所有合約的盈虧及交易保證金,以手續費、稅金等費用,對應收應付的款項同時劃轉,相應增加或減少會員的結算準備金。期貨交易的結算實行分級結算,即交易所對其會員進行結算,期貨經紀公司對其客戶進行結算。每天結算後,資金在第二天期貨交易所開盤後就可以直接取出來,而股市當天賣了股票,資金需要第二天才能取出來(除週六周日)。
3.漲跌停板制度和『熔斷機制』
又稱每日價格最大波動限制,即指期貨合約在一個交易日中的交易價格波動不得高於或低於規定的漲跌幅度,超過該漲跌幅度的報價將被視為無效,不能成交。
『熔斷機制』是為即將推出的股指期貨設定的。滬深300指數期貨合約的熔斷幅度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正負6%。在開盤之後,當某一合約申報價觸及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正或負6%時且持續5分鐘,該合約啟動『熔斷機制』。啟動『熔斷機制』後的連續5分鐘內,該合約買賣申報不得超過熔斷價,但可以繼續撮合成交。啟動『熔斷機制』五分鐘後,10%漲跌停板生效。每日收盤前30分鐘內,不啟動『熔斷機制』。
4.持倉限額制度
持倉限額制度是指期貨交易所為了防範操縱市場價格的行為和防止『期貨市場』風險過度集中於少數投資者,對會員及客戶的持倉數量進行限制的制度。超過限額,交易所可按規定強行平倉或提高保證金比例。
5.大戶報告制度
大戶報告制度是指當會員或客戶某品種持倉合約的投機頭寸達到交易所對其規定的頭寸持倉限量80%以上(含本數)時,會員或客戶應向交易所報告其資金情況、頭寸情況等,客戶須通過經紀會員報告。大戶報告制度是與持倉限額制度緊密相關的又一個防範大戶操縱市場價格、控制市場風險的制度。
6.實物交割制度
實物交割制度是指交易所制定的,當期貨合約到期時,交易雙方將期貨合約所載商品的所有權按規定進行轉移,了結未平倉合約的制度。
7.強行平倉制度
強行平倉制度是指當會員或客戶的交易保證金不足並未在規定的時間內補足,或者當會員或客戶的持倉量超出規定的限額時,或者當會員或客戶違規時,交易所為了防止風險進一步擴大,實行強行平倉的制度。簡單地說,就是交易所對違規者的有關持倉實行平倉的一種強制措施。
8.風險準備金制度
風險準備金制度是指期貨交易所從自己收取的會員交易手續費中(含向會員優惠減收部分)提取一定比例(20%)的資金,作為確保交易所擔保履約的備付金的制度。當風險準備金達到交易所註冊資本10倍時,可不再提取。
交易所風險準備金是為維護『期貨市場』正常運轉而提供財務擔保和彌補因不可預見的風險帶來的虧損而設立的。交易所不但要從交易手續費中提取風險準備金,而且要針對股指期貨的特殊風險建立由會員繳納的股指期貨特別風險準備金。股指期貨特別風險準備金只能用於為維護股指『期貨市場』正常運轉提供財務擔保和彌補因交易所不可預見風險帶來的虧損。風險準備金必須單獨核算,專戶存儲,除用於彌補風險損失外,不能挪作他用。風險準備金的動用應遵循事先規定的法定程序,經交易所理事會批准,報中國證監會備案後按規定的用途和程序進行。
投資者投資期貨,除關注國內期貨行情外,也要對以美國、倫敦等交易所為主的國際『期貨市場』引起足夠的重視,有些美國期貨合約品種如大豆、銅對國內期貨價格變動會有影響,國內投資者可以參考外盤行情。大型生產商與貿易商也可根據外盤行情做好套期保值,對沖現貨交易損失。
信託受託理財
信託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財產所有者出於某種特定目的或社會公共利益,委託他人管理和處分財產的一種法律制度。信託,是一種理財方式,也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
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信託業務是由委託人依照契約或遺囑的規定,為自己或第三者(即受益人)的利益,將財產上的權利轉給受託人(自然人或法人),受託人按規定條件和範圍,佔有、管理、使用信託財產,並處理其收益。
中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於2001年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其中第二條對信託的概念進行了完整的定義:信託,是指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為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簡單地說,信託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
一般來說,信託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信用是信託的基石,信託的前提是委託人對受託人的信任,一是對受託人誠信的信任,二是對信託人承托能力的信任。
(2)信託成立的基礎是信託財產及財產權的轉移。簡單來說,信託是以信託財產為中心的法律關係,設立信託就必須將財產權轉移給受託人,這是信託制度與其他財產制度的根本區別。
財產權是指以財產上的利益為標的的權利,包括物權、債權、知識產權,以及其他除身份權、名譽權、姓名權以外的無形財產權,都可以作為信託財產。
(3)信託關係有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三方,設立信託對三方的權力義務都有明確的規定:
委託人將財產委託給受託人後對信託財產就沒有了直接控制權;
受託人完全是以自己的名義對信託財產進行管理處分;
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必須按委託人的意願進行,這種意願在信託合同中事先約定,是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的依據;
受託人管理處分信託財產必須是為了受益人的利益。
(4)信託是一種由他人進行財產管理、運用、處分的財產管理制度。
信託這種獨特的制度設計使其能很好地平衡財產安全性與理財效率兩者間的關係,在為委託人提供充分保護的同時,方便了受託人管理,因而使其在個人理財中具有其他金融理財工具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規模效益
信託將零散的資金巧妙彙集起來,由專業投資機構運用於各種金融工具或實業投資,謀取資產的增值;二是專家管理,信託財產的管理運用均是由相關行業的專家來進行的,他們具有豐富的行業投資經驗,掌握先進的理財技術,善於捕捉市場機會,為信託財產的增值提供了重要保證。同時,信託公司還可以根據客戶的喜好和特性,量身定做標準產品,從而通過專家理財最大限度地滿足委託人的要求。
2.家族保障
信託可為家族財產提供保障,並保護資產不受侵害。諸如,可以避免使家族資產落入那些心懷不軌而與家庭成員結婚實則覬覦財產的人的手中,也可以避免使家族資產落入那些可能將家族財富揮霍殆盡的無能後嗣之手。
3.繼承安排
信託是安排財產繼承的有效方法,讓你可依照心願,預先安排資產分配給各家庭成員、親友、慈善團體及其他機構。在一些有繼承限制的國家,信託可以幫助信託人彈性安排資產繼承,使信託人的財富不用受到複雜冗長的遺囑認證程序影響,讓信託人指定的受益人能儘快繼承應得資產。
4.絕對保密
由於信託人的資產已轉移至受託人名下,大多數的法定管轄區域均無關於公開披露的規定,而且信託契約無須向任何政府機構登記,亦不公開供公眾人士查詢,因此受益人的個人數據及利益均絕對保密,直至信託終止為止。此外,信託通常具有可充當公司股東之用,更可進一步隱藏公司實際擁有人的身份。
5.規避和分散風險的作用
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成立信託可使信託人的資產獲得長期保障。由於信託財產具有的獨立性,使得信託財產在設立信託時沒有法律瑕疵,在信託期內能夠對抗第三方的訴訟,保證信託財產不受侵犯,從而使信託制度具有了其他經濟制度所不具備的風險規避作用。
6.資產統籌及管理
信託可助信託人將分散的資產歸納入同一個架構之下,簡化資產管理及統一財務彙報。
7.稅務規劃
成立信託可減輕甚至豁免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贈予稅、財產稅、遺產稅等稅務負擔。
8.靈活運用
信託契約中可保有適度的彈性(尤其是全權委託信託),以確保受託人隨外在環境的變化,仍能為受益人謀求最佳的福利。
此外,信託還是可以被撤銷的,受託人可以辭職(或被撤換);若基於政治或其他因素,信託設立及執行的地點可以移轉至其他法定管轄區域;信託財產的行政管理及操作、分配可隨時更改。契約中與信託人切身相關的條款,常會受不同因素影響,其中包括信託人財產規劃的目標、信託人所選擇的信託法定管轄區域與居住國之法律,以及信託人所要求的信託靈活度等。
黃金
- 屹立不倒的市場硬通貨
黃金的價值是天然的,作為『沒有國界的貨幣』—黃金一直深受人們的青睞,黃金市場也成了一個永不過時的活躍市場。黃金市場的供應主要包括:世界各產金國的礦產黃金;一些國家官方機構,如中央銀行黃金儲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私人拋售的黃金;回收的再生黃金。
國際黃金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可分為國際金商、銀行、對沖基金等金融機構,各個法人機構,私人投資者以及在黃金期貨交易中有很多作用的經紀公司。而其交易市場可以分為歐式、美式、亞式三種。
(1)歐式黃金交易市場,以英國倫敦黃金市場和瑞士蘇黎世黃金市場為代表;
(2)美式黃金交易市場,以美國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為代表;
(3)亞式黃金交易市場,以中國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和新加坡黃金交易所為代表。
全球各大金市的交易時間,以倫敦時間為準,形成倫敦、紐約、芝加哥連續不停的黃金交易,倫敦每天上午10:30揭開北美金市的序幕,然後是紐約、芝加哥。當倫敦下午定價後,紐約等地仍在交易中,此時香港也加入進來。倫敦的尾市會影響美國的早市價格,而美國的尾市會影響香港的開盤價,而香港和美國的尾市又會影響倫敦的開市價,如此循環。
在通貨膨脹和災難面前,黃金也是一種重要的財富保值工具。
黃金投資具有以下優點:
1.對抗通貨膨脹
近幾十年來的通貨膨脹幾乎涉及所有國家,使得貨幣價值貶值,貨幣購買力日漸降低,錢變得不值錢了。
在一些極端的情況,國家的貨幣通貨膨脹嚴重,鈔票就會變得如同廢紙一般。但是黃金本身屬貴重商品,金價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上升,也就是黃金抵消了通貨膨脹的損失,保證了投資者的資產不會被通貨膨脹侵蝕。
2.卓越的避險功能
黃金是一種稀有金屬,長久以來一直是一種投資工具。黃金之所以可以避險,是因為它的價值高,並且是一種獨立的資源,不受限於任何國家或貿易市場,它與公司或政府也沒有牽連。因此,投資黃金通常可以幫助投資者避免經濟環境中可能會發生的問題,而且,黃金投資是世界上稅務負擔最輕的投資項目。
當世界政局和經濟不穩,尤其是發生戰爭或經濟危機時,各種普遍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都會受到嚴重的衝擊,這時黃金就體現了很好的避險屬性。即使遭遇經濟危機,黃金的價格仍能維持不變甚至穩步上升,保持了資產的價值。而隨著黃金礦藏的不斷開採和需求的不斷增加,黃金變得更加稀有,這增強了自身的避險屬性。
例如:1944年黃金價格是每盎司35美元,如今黃金價格已超過每盎司1700美元,期間黃金價格趨勢持續上升,投資黃金不會像投資股票和房地產那樣會遭遇市場崩盤的情形。
3.市場全球化
時至今日,黃金仍然是世界通行的硬通貨。只要手中擁有真正的黃金,在世界各地的銀行、首飾商那都能夠把黃金兌換為當地的貨幣,黃金可以全世界通行無阻,它的貨幣地位比美元還要穩固。另外,黃金也是全世界都認可的資產,所有國家的人們對黃金的貴重價值都有共識。
黃金市場屬全球性市場,任何個人或財團都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操控全球黃金市場,因此黃金價格能一直保持在反映實際供求關係的水平。
4.可全天候交易
黃金是全球通行的交易產品。當一個國家的黃金市場休市時,地球對面另一個國家的黃金市場正在開市。由於全球各地的交易時間連成一線,24小時內黃金都有活躍的報價,因此可以隨時進行交易。
5.價值穩定,沒有折舊問題
奢侈品和房地產都會遭遇折舊的問題,但黃金不存在折舊的問題,其光輝和價值是永久的。就算是當金飾久經佩戴變得失色時,黃金本身的價值並沒有消減,市場上沒有價格打了折扣的二手黃金,黃金只要重新清洗就可以恢復原來的光澤,甚至可以隨時熔煉製造全新的金飾或金條。
黃金投資方式很多,各有技巧,但是萬變不離其宗,投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最合適的交易對象。
目前,黃金投資主要分為實物黃金、紙黃金、黃金T+D、國際現貨黃金(倫敦金)、黃金期貨、黃金期權等比較流行的黃金投資形式。從市場規模上來看,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0%,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品。
1.實物黃金
實物黃金,通過買賣金條、金磚、金幣和金飾等實質物品的黃金。實物黃金以1:1的形式,即多少貨幣購買多少黃金保值,只可以在金價上升之時才可以獲利。實物黃金適合收藏,需要堅持長期投資策略。
(1)金條、金磚。金條、金磚的變現能力非常好,一般情況下在全球任何地區都可以買賣,方便了投資者,而且大多數地區還不徵收交易稅,操作簡單、容易。金條、金磚比較適合於有較多閒散資金且可以進行長期投資的人。在此,投資者要注意區分兩種實物金條—投資型的實物金條和工藝品式的金條的區別。
實物金條報價是以國際黃金現貨價格為基準的,加的手續費、加工費很少。投資型金條在同一時間報出的買入價和賣出價越接近,則黃金投資者所投資的投資型金條的交易成本就越低。
工藝品式的金條,溢價很高,因為有比較昂貴的加工費在裡面,從某種程度上看工藝品式的金條已經不僅僅是純黃金了,而是工藝品了。
(2)金銀紀念幣。中國從1979年開始發行現代金銀紀念幣,金銀紀念幣發行量小,材質貴重,有一定的投資價值,從而成為人們對資產進行保值、增值的一種較好的選擇。
金銀紀念幣比較適合於對金銀紀念幣行情以及金銀紀念幣知識有較多瞭解的投資者,不適合做短線投資。
(3)黃金飾品。黃金飾品的收藏、使用功能要強於其投資功能。而且,由於黃金質地較軟,一般黃金飾品都是以合金來製造,這也就是我們常見的18K、24K等。此外,黃金飾品都是經過加工的,商家一般在飾品的款式、工藝上花費了成本,這就增加了附加值,使其保值功能相對減少。除此之外,如果將舊的飾品出售,變現損耗就會較大。
從投資的角度看,黃金首飾並不適於做黃金投資,因為首飾在日常使用中,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而且將首飾變現也不太方便。因此買賣黃金飾品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是一種長期投資行為,或者是一種保值措施。
2.紙黃金
紙黃金也叫黃金憑證,就是在黃金市場上買賣雙方交易的標的物。它不是黃金實物,而是一張黃金所有權的憑證,類似於古代的銀票。
紙黃金與國際金價掛鉤,採取24小時不間斷交易模式,為上班族的理財提供了充沛的時間。紙黃金採用T+0的交割方式,當時購買,當時到帳,便於做日內交易,比國內股票市場多了更多的短線操作機會。
3.黃金T+D
T+D裡的『T』是Trade(交易)的首字母,『D』是Delay(延期)的首字母。
黃金T+D,是指由上海黃金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準化合約。黃金T+D的特點是以保證金方式進行買賣,保證金一般為合約值的6%~9%。交易者可以選擇當日交割,也可以無限期的延期交割。上海黃金交易所是以當日的價格來交易的,儘管沒有實物交割,但也屬現貨交易。
黃金T+D交易的市場區域僅限國內,成交量及活躍度遠不及國際市場。另外,黃金T+D手續費高於期貨,低於實物黃金,與股票相當,風險介於期貨、股票中間。
4.國際現貨黃金
以倫敦黃金交易市場和蘇黎世黃金市場為代表。現貨黃金是一種國際性的投資產品,由各黃金公司建立交易平台,以槓桿比例的形式向坐市商進行網上買賣交易。現貨黃金也被稱為第一大股票,因為現貨黃金每天的交易量巨大,日交易量約為20兆美元。現貨黃金市場沒有莊家,市場規範,自律性強,法律健全。沒有任何一家財團和機構能夠人為地操縱如此巨大的市場,完全靠市場自發調節,這就為黃金投資者提供了較大的安全保障。
國際現貨黃金資金利用率高,一手只需保證金1000美元;金價波動大,獲利概率大;24小時交易時段,尤其適合上班一族;T+0交易規則,提供多次投資機會;可做多做空,雙向盈利;風險可控性強,有限價、止損保障;保值性強,升值潛力大;交易方便,可網上交易,也可以電話委託,交易軟件簡單易學;無莊家控盤。
5.黃金期貨
黃金期貨是指以國際黃金市場未來某時點的黃金價格為交易標的的期貨合約。投資人買賣黃金期貨的盈虧,是由進場到出場兩個時間的金價價差來衡量。契約到期後則是實物交割,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合約。
2008年,上海交易所規定,黃金期貨合約交易單位為每手黃金期貨為1000克/手。黃金期貨實行的是T+0交易,也就是當天買進當天就可以賣出。黃金期貨具有槓桿作用,能做多做空雙向交易,即使金價下跌也能賺錢,也能滿足市場參與主體對黃金保值、套利及投機等方面的需求。當然,黃金期貨風險較大,普通投資者參與要謹慎。
黃金期貨推出後,投資者一般要向黃金期貨交易所的會員經紀商開立帳戶,簽署《風險揭示聲明書》《交易帳戶協議書》等,授權經紀人代為買賣合約並繳付保證金。經紀人獲授權後就可以根據合約條款按照客戶指令進行期貨買賣。
6.黃金期權
期權是買賣雙方在未來約定的價位具有購買一定數量標的的權利,而非義務。如果價格走勢對期權買賣者有利,則雙方可行使其權利而獲利;反之,如果價格走勢對期權買賣者不利,則雙方可以選擇放棄購買,損失的只是購買期權的費用。期權的費用受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動而變動。在國內,中行首家推出了黃金期權交易,並未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目前,世界上黃金期權市場並不多。
7.黃金股票
黃金股票又稱為金礦公司股票,是黃金公司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上市或不上市的股票。買賣黃金公司股票不僅是投資金礦公司,還是間接投資黃金,因此投資黃金股票要比單純投資黃金或股票複雜,投資者不僅要關注金礦公司的經營狀況,還要對黃金市場價格走勢進行分析。
總之,黃金交易市場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錯綜複雜的金融市場。影響黃金走勢的因素日益複雜,黃金行情波動越來越煩瑣,因此,投資者必須掌握好資金管理手段,才能保證投資收益。
-END-